2025年5月9 日,刊登于广西法治日报第A4版
清甜的泉水流进村民心中
——续写融水苗族自治县公安局引水为民的暖心故事
今年1月下旬,融水苗族自治县永乐镇洛西村大洲屯、小林屯500余户村民遭遇生活用水困难,引起各方关注。本报记者深入实地采访后,于2月11日头版刊发《过年回家饮水难帮你把水打满缸》一文,报道了融水苗族自治县公安局永乐派出所民警通过应急措施,倾心帮助群众缓解用水难题的暖心故事,引起强烈反响,收获群众点赞无数。
“治标更要治本!”在此后近3个月间,民警并没有因群众用水难得到缓解就停下“脚步”,而是持续深化民生服务,翻山越岭勘探地质、走访论证,最终成功寻得稳定新水源。随着供水系统建成投用,两屯村民已不再为水所困。近日,记者回访发现,当地群众对民警服务民生的务实作为交口称赞,新时代警民鱼水情深的佳话仍在青山绿水间续写。
韦景辉到黎秀妹家走访
5月7日10时许,记者随同永乐派出所民警韦景辉驾驶警车,沿着蜿蜒的山村小道行驶了40多分钟,终于到达永乐镇洛西村大洲屯。警车刚停在村口的大榕树下,几名村民便围了过来,向韦景辉热情地打着招呼。
村民伟兴华腼腆地笑着,将一捧枇杷往民警韦景辉手里塞。“这是刚摘的,自家院子里的老树结的。”他连声解释着,“今年雨水少,果子长得秀气些,可甜着哩。”
“大家现在用水的情况怎么样?水够不够用?”韦景辉关心着村民用水情况。
村民们握着韦景辉的手,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自从找到了新水源,接了新管道,现在的用水没问题啦,感谢民警同志。”
当天早上刚下了一场久违的雨,雨后初霁,阳光透过云层和绿树的枝叶,洒在民警和村民的身上,定格着这和谐温暖的一幕。
上午10时30分,与村口的村民告别后,韦景辉熟门熟路地拐进村民黎秀妹家。老旧的木门“吱呀”被推开,75岁的黎阿婆正弓着腰给孙女梳头——严重的腰椎病让她连直起身都艰难。
“阿婆,水还清甜吗?”韦景辉说着拧开水龙头。清冽的水欢腾涌出,在盆里溅起晶莹水花。“够用!够用!”黎秀妹攥住民警的手不肯松,沟壑纵横的脸上泛起红光。
春节消防车进村送水的情景仿佛还在眼前——韦景辉用小推车把一桶桶水稳稳拉到黎家。如今水源虽然解决,但派出所当时成立的“暖心送水队”仍在运转——由民警、辅警和村里青壮年组成的帮扶小组至今还在为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村民或孤寡老人提供服务。
民警与村民一道上山寻找新的水源地
当时,为了彻底解决两屯的用水问题,永乐派出所将情况向镇党委、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汇报,引起高度重视。融水苗族自治县公安局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请来专业人员,在洛西村周边勘察地形,勘探地下水源。春节期间,大多数人还在欢度新春佳节的时候,永乐派出所就组织民警辅警与村干部一道翻山越岭,寻找新的水源地,足迹遍布洛西村周边的沟沟坎坎。永乐派出所所长蒙卫强在跨越一处沟坎时,不慎扭伤脚踝,村民让他回村休息,他却说:“找不到水,我决不退却!”无独有偶,韦景辉在穿越一处丛林时,腿上被荆棘划开了一道口子,鲜血直流,他用纸巾按压住伤口,又继续前行……
2月18日,民警和村民在大洲屯附近的一座高山的半山腰,发现了一处植被特别茂密。于是,民警和村民用镰刀砍出一条通道,进入豁口时,听到了嘀嘀答答的声音,“这里是一处泉眼!”这个发现令所有人精神为之一振,所有的疲倦顷刻间烟消云散。
经进一步的勘查勘探,此处泉眼水量充足,水质清冽,可作为新的水源地。民警和村民决定在此处安装抽水设备,铺设新水管并与原先下林屯旧取水点的管道相连,最终解决了大洲屯和下林屯村民的用水难题。
临近中午12时,在走访了十几户村民后,记者和韦景辉回到村口,准备返回派出所。“韦警官请留步!”村民小组长梁荣云和10余名村民“包抄”过来,并一个箭步抵住警车车门:“鸡鸭都下锅了,你们得吃了饭才能走,否则就是嫌我们农家的饭菜不香!”
韦景辉后退半步拱手:“阿叔的心意比饭菜还香哩!”话音未落,藏蓝身影已泥鳅般滑进警车驾驶室。在警车引擎轰鸣声中,韦景辉摇下车窗喊:“下回我带米带菜再来蹭吃!”警车甩开几片打着旋的落叶,拐弯时后视镜还映着追出好远的乡亲。
正午阳光折射下的“碎金”在山路上跳跃,警车顶的蓝红警灯流转着七彩光晕。梁荣云拿着锅铲立在村口的大榕树下,目送着警车碾过碎石路的最后一个弯道。车轮卷起的尘土轻扑在他沾着泥星的鞋上,像极了春节时民警给村民送水时扬起的尘烟。
来源:广西法治日报
特约记者:韦崇结
通讯员:欧阳宇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