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效率至上和目标导向的现代社会,人们往往陷入一种习惯:认为将目标拆解为精确的绩效指标,用奖惩机制鞭策自己,就能高效完成任务。人们似乎也默认了一个逻辑:高效=拼命=自我对抗。
而这种习惯和逻辑往往会导致人们对结果的过度执着,导致行动被沦为工具。而真正的价值被异化为未来的某个节点。但未来永远充满不确定性,这种主客对立和延迟满足机制必然会给人们带来焦虑或痛苦。
而各种负面情绪的增加不仅会导致人们效率低下,还抑制了人们的灵感和激情,使得人们深陷“越努力越疲惫、但效果却不见提升”的怪圈。
真正的高效密码,藏在古老智慧中的 “无功用行” 里。
“无功用行“这一哲学概念来自《庄子》和《金刚经》等经典著作。意为“无刻意造作的行为”,它并非消极,而是指一种不执着、不刻意、自然流动的内心状态,强调在行动中保持超然与专注,通过消解对目标的执着,回归纯粹的行动本身。
庄子所言的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那些境界高深之人,能超越自我,不执着于功利和名声,正是 “无功用行” 的典型写照 。
心理学家米哈里发现,当人完全投入某项活动时,会进入“忘我”状态,在激发灵感和激情的同时,产生一种愉悦且高效的状态。
而这种状态的产生,恰恰需要摆脱对 “有用” 的过度追求。
“无功用行“使得人们更加专注于任务本身,不再被功利心和过多的刻意想法所干扰,不仅天然符合心流体验的条件,而且将心流从“偶发状态”转化为“稳定特质”。
而与之相反的是,当人过度关注“结果”或“目标”、行动过于刻意时,思维和行动反而会因自我监控而卡顿。
心理学研究证实,大脑前额叶皮层一旦过度介入(如担忧结果或行动过于刻意时),会抑制潜意识的高效运作。这恰如苏轼所言的“着力即差“,当刻意求取时,反成枷锁。
“无功用行”告诉我们:做一件事的价值在于做事本身,而非仅是结果。当放下功利心、以纯粹专注的态度投入做事时,反而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无功用行”思维通过以下三个维度重构日常生活和工作:1.觉知革命,从“被思维控制”转向“观察思维”;2.存在回归,从“追求意义”转向“成为意义本身”;3.关系重构,从“主客对立疏离”转向“同体共生”。
在日常中,践行“无功用行”思维的常见方法有如下几种:
1、专注:聚焦当下最关键的事情
将注意力锚定在当下最关键的事情,专心做好一件事情后,再去做其他的事情,而不是试图同时做几样事情。脑科学显示这种专注可使信息处理速度提升40%。
2、消解:从“评判者”到“观察者”
从“评判者”到“观察者”,当剥离对结果的执着时,行动将会更精准。
在做事时,不“评判”,仅是“观察”。专注于任务本身的质感,而非紧盯绩效目标。
例如,程序员在编程时,不评价代码好坏,只是观察每个字符的诞生。在写作时,不求惊艳世人,只是观察每个字的诞生、享受文字流动的过程。
我们需要在“努力”与“放松”间找到平衡,让创造力从“目的性压力”中解放出来。
3、 信任:让直觉接管
书法家和作家忘我挥毫时,潜意识中储存的千万次练习会自然流淌。
NBA球星库里曾表示:“当我停止思考如何投三分时,球会自动飞向篮筐。”
神经学研究显示,过度思考会阻断基底神经节的自动化反应。当刻意和过度思考减少时,灵感和创造力会更容易涌现。
心理学家米哈里强调:音乐、画家等创意工作者在心流状态下,创造力达到顶峰,感觉与作品合二为一,外界的干扰似乎都不存在了。
“无功用行” 并非否定目标和努力的价值和意义,而是强调做事心态与方式的重要性。
正如稻盛和夫的两句经典语录“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与“放下对成功的执念”一样,两者并不矛盾。
我们要学会放下对“目标“的过度执着,回归并专注行动本身。让行动如呼吸般自然发生、激发灵感的自然涌现。
“无功用行”带来的不仅是工作效率和幸福感的提升,让创造力从“目的性压力”中解放出来,更是生命状态的跃迁。将日常机械性重复的活动转化为心灵觉醒的契机、让每个平凡瞬间成为心灵成长的阶梯。这与西方的存在主义呼应,与萨特“在行动中创造意义”异曲同工。
正如庄子所云,“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看似没有实际用途的事物或行为,在特定的条件下或者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却能够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我们常常只看到功利性目标的 “有用”,却忽略了专注事情本身带来的更大价值。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和浮躁的时代,我们需要以纯粹的专注对抗功利和焦虑,在 “无用” 之处,发现真正的 “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