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汽车质量网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新能源中大型及大型车质量排行(纯电车型)》,广汽昊铂GT、岚图追光、阿维塔12分列前三。

然而,比三甲选手更抢眼的竟是垫底的小米SU7——毕竟是小米,不管黑、红都关注度极高。相关排行榜显示,该车239的分值远高于183的平均值,在当季纯电车型中用户口碑吊车尾。结合其保有量,吐槽人数的绝对值应该不是最多,但占比却拔了“头筹”,足见有相当一部分“米粉”有粉转黑的风险。

这份榜单一出,不出意外引发热议,不少小米SU7车主留言称:小米的做工细节的确差强人意,漆面的橘皮纹尤其明显,部分电子功能已经出现问题。


也有用户和自媒体选择力挺小米,对中国汽车质量网的评判标准及其可信度,提出了质疑,矛头集中在“数据透明度不足”“非质量问题干扰及主观评价权重不明确”等,话里话外透着小米“被针对了”的意思。

有人为小米叫屈,称“该评分与小米SU7上市后的市场热度形成鲜明反差”,并进一步指出,在涉及该车的投诉中,相当比例问题为“非典型质量投诉”,即约35%投诉源于提车周期过长引发的不满。其潜台词是,供不应求的市场行情,对小米SU7来说不过是幸福的烦恼。但这种凡尔赛式的辩解,也遭到了一些网友的反驳,直指这恰恰暴露出车企产能和供应链存在短板,以及对市场需求估计不足,排产计划不科学,反馈响应不及时等问题。


果然是“车”红是非多,舆论场上的只言片语,一旦和小米扯上关系,总能引发各种解读。孰是孰非姑且不论,但小米汽车又一次身陷舆论的风口浪尖却是不争的事实。

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流量时代,营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小米汽车及其创始人雷军堪称营销界的“扛把子”。小米自宣布造车以来,其营销攻势看呆了一众友商,雷总亲自站台、社交媒体话题轰炸、挤牙膏式的技术发布制造稀缺感,一套神操作下来,让小米SU7还未上市已然大火。后续紧跟热潮推出小米SU7 Ultra版,在纽伯格林和上海国际赛代刷出惊人圈速,以超高性能和平民价格又狠狠收割了一波流量。

所谓成也流量,败也流量。因互联网流量红利而异军突起的小米汽车,恐怕没想到有一天也会被各种“热搜”反噬。当首批小米SU7 Ultra交付后,随之而来的是各种飙车乱象频发——市区行驶速度高达300Km/h、车速过快撞上电瓶车……一系列涉嫌危害公关安全的行为惹了众怒,小米SU7 Ultra也因过于过于彪悍的懂动力一度成为众矢之的,继而引发出民用车到底该不该做这么大的马力广泛讨论。


“飙车门”尘埃未定,“退订潮”又接踵而至,当选配了碳纤维挖孔机盖的车主提车后发现,这玩意儿和销售说词大相径庭——风根本就无法从挖孔里吹出,没有下压力,没有散热功能,纯纯就是个装饰品,众多车主大呼“上当”,花4.2万元还等了大半年,到手就这?!这不仅是退订这么简单了,一旦被坐实故意“虚假宣传”,小米汽车的口碑估计和它的股价一样要遭受重创。


此次中国汽车质量网发布的排行榜,不管其可信度几何,但影响甚至是拉低小米汽车的口碑,大概率是难以幸免。从造车逻辑上来讲,造车不是造流量,基本功才是护城河。汽车作为高单价、长周期使用的消费品,用户对可靠性的敏感度远高于手机等电子产品。榜单中排名靠前的品牌如岚图、阿维塔,虽声量不及小米,但凭借扎实的供应链管理和品控体系赢得了市场认可。反观小米,从手机跨界到汽车,供应链整合、生产工艺等核心能力仍需时间沉淀。若一味依赖流量打法,忽视研发与质量的基本功,高曝光换来的高成交究竟能维持多久,将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造车新势力间的竞争,已经从“比声量”过渡到“比质量”阶段。小米汽车面临的挑战,应该是整个行业都必须直面的问题,当热潮过去,消费者必然从“为情怀买单”转向“为品质付费”,车企若想摆脱昙花一现的命运,必须平衡技术硬实力和营销软实力的关系。玩创意可以天马行空,但造产品只能脚踏实地,靠流量吸引来的用户,只有靠过硬的产品和服务才留得住。

上游新闻 李子恒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