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大田》于5月9日至10日在北京世纪剧院首演,这部以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赵亚夫、已故全国道德模范糜林为原型的作品,通过音乐剧的形式展现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奋斗故事,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5月10日,由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中国戏剧家协会《剧本》杂志社、中国音乐剧协会、中共镇江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音乐剧《大田》研讨会在京举行,该剧主创团队与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该剧的艺术价值、创作理念及未来发展展开深入探讨。
作为镇江市委宣传部重点支持的文艺项目,《大田》以江苏镇江“亚夫精神”为蓝本,用音乐与舞蹈编织出农业科学家六十载扎根乡土的壮丽篇章,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著名戏剧评论家仲呈祥称赞《大田》形神兼备,意境深远,“从赵亚夫丰富的生活中提炼出的这部剧,反过来又起到传扬“亚夫精神”,提升全体农民、乃至全体农业科技工作者和中华民族素质的神圣使命。“他也建议创作团队进一步提炼作品的审美和文化符号,增强传播感染力。
作为《大田》的编剧、导演,尹韬曾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东方时空》栏目的资深媒体人,还有着二十余年舞台剧创作经验。面对《大田》这部作品,尹韬带领团队展开了一场“田野调查”:多次奔赴戴庄村采风,收集127件道具、设计220余套服装,手绘场景图历经数十次修改。尹韬尤其关注人物细节,他要求演员撰写人物小传,甚至连赵亚夫推眼镜的动作,都被视为知识分子与土地对话的独特语言。这些努力都是希望能真实还原赵亚夫的奋斗历程。
《中国戏剧》杂志社原主编姜志涛为《大田》所深深感动,认为这是一部反映“三农”题材、英雄模范、时代楷模的难得好剧。《中国戏剧》杂志社主编武丹丹高度肯定创作团队选择了比地方戏曲更易让人接受的音乐剧这种形式,同时也强调需要情感上的共鸣和文化的记忆。中国歌剧舞剧院编剧董妮则聚焦音乐与文本的融合,认为剧中话剧段落增加音乐性与戏剧张力的结合,更能凸显音乐剧的魅力。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田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