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第一次听说“咽鼓管”会一脸懵,但这根连接中耳和鼻咽部的细长管道,却是维持听力健康的关键角色。它平时默默无闻地干着三件大事:



平衡气压:像空调房的换气扇,随时调节中耳与外界气压(坐飞机时耳朵不舒服,就是它在努力调节)

排出分泌物:把中耳产生的黏液悄悄引流到鼻腔

隔绝病菌:通过开合动作阻挡鼻涕、细菌逆行感染中耳

一旦这根管子“卡壳”,耳朵就会像被保鲜膜裹住——耳闷、耳胀、听力模糊通通找上门。

01

为什么咽鼓管会“闹脾气”?

这个不到4厘米的管道看似不起眼,但它的正常工作需要鼻腔、咽喉、肌肉群多方配合。以下这些情况最容易让它“罢工”:



鼻塞

感冒鼻塞、过敏性鼻炎、鼻窦炎患者注意!当鼻腔粘膜肿胀得像早高峰的马路,咽鼓管开口直接被“封路”。

负责打开管道的腭帆张肌如果“肌无力”(常见于老年人、长期鼻塞患者),咽鼓管就像生锈的门铰链——想开开不了。

结构天生BUG

儿童咽鼓管又短又平(这也是小朋友更容易中耳炎的原因),成年人若存在鼻中隔偏曲、腺样体肥大等问题,也会让管道变形。

02

5个动作让耳朵“透透气”

遇到耳闷耳胀别急着掏耳朵!试试这些医生推荐的物理疗法:

打哈欠吞咽

大口吞咽温水|嚼口香糖|假装打哈欠

*原理:通过咽喉肌肉运动“手动”打开管道*

捏鼻鼓气(Valsalva动作)

深吸气→捏紧鼻孔→像擤鼻涕一样轻轻鼓气→听到“噗”声立即停止



*注意:感冒时禁用!可能把鼻涕吹进中耳*

热敷

热毛巾敷耳朵+鼻子(每天3次,每次10分钟)

*促进鼻腔黏膜收缩,给咽鼓管“减负”*

03

守住咽鼓管的三大防线

洗鼻要科学

使用生理盐水冲洗时头偏向一侧,避免呛入咽鼓管,鼻炎患者优先选择喷雾型洗鼻器。

擤鼻涕姿势要正确

单侧交替擤!同时捏两个鼻孔用力擤,可能让细菌“冲进”中耳。

给耳朵减压指南

飞机起降时持续做吞咽动作

游泳后及时用吹风机(低温档)吹干外耳道

感冒期间避免潜水、跳伞等气压剧烈变化的活动

咽鼓管功能障碍就像身体的“晴雨表”,提醒我们关注鼻腔健康。记住一个黄金法则:“鼻通气,耳轻松”。如果自我护理后耳闷仍反复发作,千万别迷信“掏耳朵”“滴偏方”,及时到耳鼻喉科做个电子鼻咽镜或声导抗检查,早发现才能避免发展成顽固性中耳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