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学情绪是许多初中生在学业压力和生活困扰中常常会经历的一种心理状态。面对这样的情绪,家长和老师往往感到无能为力,却又不愿坐视不理。理解厌学情绪的根源,积极探索应对的方法,是帮助孩子克服这一困扰的重要途径。
主讲人:北京著名青少年心理咨询师郭利方,心理咨询师、高级中学心理学教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具有应用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背景。专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青少年抑郁症、强迫症、恐惧症、焦虑症、自闭、多动与抽动症及其他心理障碍丰富的个案经验。青少年成长及家庭教育:叛逆、手机网瘾、厌学、恋爱问题、孩子生理心理性偏差行为(长程陪伴有丰富的经验)、青春期问题、考前焦虑(中高考考前心理疏导)、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障碍。
不少初中生在进入这个阶段后,会感受到来自课业的压力增加,日常作业、考试、竞争等诸多因素,常常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这种压力,在某些孩子心中慢慢积累,最终转化为厌学情绪。与其抱怨孩子的学习态度,不如尝试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孩子并不是天生就厌学,他们的烦恼往往源于对未来的不确定、对自我能力的怀疑以及对外界期望的无法承受。真正关心孩子的内心,帮助他们理清这些困惑,才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进行深度的沟通,来引导他们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倾听的态度尤为重要。可以尝试问问孩子为什么最近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是因为课程的难度加大,还是因为对某一科目的挫败感?还是有其他的困扰?通过这样的交流,家长不仅能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也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倾诉的平台。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理解和支持时,内心的压抑便会有所缓解。
帮助孩子找到学习的兴趣也非常重要。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爱好,教育者可以尝试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习不再只是单调的书本。比如,带孩子参观有趣的科学实验室,或者参加各类文化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知识的魅力。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也能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逐渐摆脱厌学的情绪。
设定合理的目标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很多孩子在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时,往往感到无从下手。因此,帮助他们制定短期和长期的学习计划,可以让他们的学习变得更加有序和清晰。合理的目标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增强自信心,还能让他们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从而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制定这些目标,并在适当的时候进行鼓励与赞赏,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意义的。
对于一些国际化、现代化的教育方式,可以适当尝试。如今,很多教育机构提供线上学习或兴趣课程,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这样的选择能够让他们体会到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甚至可以发现自己的潜力和热情。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孩子能更好地认识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逐步克服厌学情绪。
培养良好的心理韧性也不可忽视。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挫折,通过适当的心理建设,帮助孩子学会正确面对困难和失败。同样重要的是,教会孩子调节情绪的方法,比如运动、写作、绘画等都有助于释放内心压力。这些技能有助于他们在面对学习压力时,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学会自我调节,而不再一味地逃避。
当孩子感到累了,给他们放松的空间也是必要的。过度的学习和考试压力,反而可能让孩子更加厌学。在合理的时间段内,给予他们休息和放松的机会,例如陪伴他们进行户外活动、一起看一部有趣的电影,都是提升亲子关系和缓解压力的好方法。这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能有效缓解孩子的紧张情绪,使他们在心态上有一个良好的调整。
面对初中生的厌学情绪,除了要耐心倾听、创造兴趣、设定目标之外,更需要坚持与愿景。教育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保持耐心,相信孩子通过努力一定能找到自己的方向。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是独一无二的,帮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找到自我,才能让他们重新点燃心中的那把学习的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