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记者 戴轩编辑 张磊 校对 王心
对于难治复发型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唯一的根治手段。在少则一个月的治疗期内,孩子们不能离开移植仓一步,长久守在身边的除了家长,便是一群仅能露出眼睛的护士。
为了将外界污染隔离在外,护士们要遵守严格的防控管理,面对随时可能恶化的病情,他们也要绷紧神经,不能漏掉孩子的每一丝异动。
每年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近日,新京报记者探访首都儿童医学中心,听血液移植科护士讲述岗位故事。
▲5月9日,首都儿童医学中心,一位血液内科护士在病房照顾患儿。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
“与世隔绝”的血液移植病房
3岁的小晶,皮肤异常白净,被家长谨慎地保护着。在护士站旁,小晶戴着小口罩、小帽子,坐在一辆经过改造的露营推车里,透明塑料棚遮住了推车的上方空间,将小晶与外界隔开。
在首都儿童医学中心血液内科病房,这样的场景不罕见。血液病儿童的免疫力极其脆弱,需要更为细心的照护,在病房内,一些孩子被安置在由一层半透明遮帐笼罩的层流洁净床内,要接受血液移植的患儿,则被送入防护更加严格的移植病区。
5月9日中午,在安置好一名血液病男童后,血液内科护士长王翠推开了护士站对面的小门。在进入血液移植病区前,王翠需要换鞋、换衣,穿上消毒干净的刷手服、隔离衣、口罩、帽子,移植仓仍在更深入的地方,想要进去里间,她还要穿过两道自动玻璃门,并重新换鞋、戴手套。
▲5月9日,首都儿童医学中心,血液内科护士长王翠进移植仓前穿上隔离衣。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为了替换被癌细胞侵蚀的造血系统,血液病患儿要接受高强度的放化疗,植入健康的造血干细胞重建造血功能。而在此期间,人体免疫力进一步下降,失去对外界病原体的抵抗力。
层层隔离的移植仓,是脆弱的孩子们最安全的处所,治疗期间,他们一步也不可离开。去年一年,100多名患儿在移植仓内接受了治疗,照管他们的是26名护士。
王翠介绍,血液移植的复杂与患儿免疫力的脆弱,要求护士工作时一步都不能错。从推开病区门的刹那,护士们就要遵守严格的院感防控规定;一名患儿一天可能要输液十多袋,根据患儿病情和治疗方案的不同,输注药品的种类、浓度、时间、先后顺序、副作用不一样,护士要烂熟于心;为了预防感染,护士不仅要清理孩子的皮肤和身上每一处孔道,对送入移植仓的食物也要进行加热消毒,家长在接触孩子时,一些可能造成感染风险的行为,护士要反复宣教提醒。
在这个特殊的病区里,护士们要守住患儿唯一的治疗希望。
▲5月9日,首都儿童医学中心,血液内科护士长王翠指导护士工作。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
护理罕见病患儿
走进移植仓,王翠为5岁男孩佳佳进行了管路维护。
在血液移植科,白血病患儿占一半左右,再生障碍性贫血、嗜血细胞综合征及黏多糖贮积症等罕见遗传代谢病,也能通过移植改善病情。佳佳就是一名黏多糖贮积症患儿,在经历了两次住院后,于今年4月份第三次入院,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黏多糖贮积症是一种由于溶酶体酶缺陷造成的罕见病,患儿体内酸性黏多糖降解受阻,沉积在全身各脏器和组织中,引发骨骼、神经、角膜、心脏瓣膜等一系列异常。患儿智力一般落后于同龄儿童,一部分伴有视力问题,导致他们容易惊恐不安,难以理解配合治疗。
▲5月9日,首都儿童医学中心,血液内科护士长王翠(左)在移植仓给患儿进行管路维护。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去年,王翠护理了8岁的黏多糖贮积症男童小青,孩子只有5岁的身高,但骨头粗壮,力气很大,不愿配合任何操作。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管是用来输注化疗、免疫制剂等药物的管路,进行穿刺时,孩子挣扎抗拒不停,最后在6个护士的协作下,花了两个小时才完成穿刺。在每日交班时,护士们会彼此传达患儿的信息,必要时会增加人手,互相帮忙。
黏多糖贮积症患儿也需要更小心的护理,他们坠床、自行拔管的风险比其他患儿更高,身边一刻也不能缺人,即便父母只是去上个厕所,护士也要接替守在孩子身边,在维护管路时要固定得更牢,以防被孩子玩坏。但辛苦是值得的——移植成功的患儿,疾病进展将得到显著控制,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小青完成了移植,转入普通病房,现在已顺利出院了。
━━━━━
比对自己孩子更上心
“在血液移植科工作要细心、细心、再细心,护士们经常感慨,对自己的孩子都做不到这么上心。”王翠说。
重症血液病患儿,随时可能出血、感染甚至失去生命,护士掌握了患儿的第一手观察资料,他们关注到的孩子的生命体征、食欲、精神状态的变化,都可成为医生判断病情的重要线索。前段时间,一位护士注意到一名白血病患儿有些发蔫儿,觉得不太对劲,赶紧叫来了大夫,判断其为肠梗阻、肠穿孔,接受了紧急手术。
患儿的情绪问题也是护士们关注的重点。
去年,13岁的白血病男孩阿木进仓移植,一天夜里,他对护士李玉真说,自己嗓子不舒服,觉得喘憋。李玉真为他测量血压,陪他聊天,得知阿木的不舒服不光在躯体,更在于情绪。阿木的父母均在外务工,每次来北京看病都是爷爷陪同,阿木想念妈妈,又怕爷爷介意,还觉得自己给家人拖了后腿,复杂的情绪难以对亲人吐露。李玉真听着阿木的倾诉,对他做了开解,第二天巡视时,阿木告诉她,自己给妈妈发了微信,心里好受多了。
▲5月9日,首都儿童医学中心,血液内科护士长王翠整理心愿墙。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面对这些经受疾病折磨、个性迥异的孩子,护士要用不同的技巧进行安抚——“小小孩”们懵懂而恐惧,小玩具、动画片可以分散注意力,操作完后发一个《小勇士奖状》,更能鼓舞孩子的勇气;“小大人”们脱离了学校和朋友,焦虑失落更重,护士要主动沟通,舒缓他们的心理压力。
在小小的移植仓内,他们是孩子的心灵支柱。
(文中患儿均为化名)
值班编辑 王丹妮 李加减
星标“新京报”
及时接收最新最热的推文
点击“在看”,分享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