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难得君
印度军机坠毁,在短视频平台上发酵成荒诞的狂欢盛宴,染着七彩头发的青年刻意卷起舌头模仿印度口音,穿着廉价纱丽的舞者在飞机残骸特效前扭动腰肢,AI合成的电子音将坠机事故编排成押韵的顺口溜。当悲剧遭遇流量饥渴症,人性的温度正随着点赞数的攀升急速流失。
某短视频平台数据显示,"印度坠机"话题下播放量最高的前20个视频中,15个是带有戏谑性质的二次创作。
某个获赞63万的视频里,创作者将印度电影中的歌舞片段与飞机坠毁新闻画面混剪,当宝莱坞明星扬起手臂时,画面突然切换成燃烧的飞机引擎,评论区滚动着"恒河水包治百病,印度飞机说坠就坠"的"热评"。
这种将他人苦难娱乐化的创作,就像在葬礼上跳脱衣舞,既践踏了生命尊严,也暴露出部分网民认知能力的退化。
更值得警惕的是平台算法的推波助澜。在某MCN机构的内部培训资料中,"涉外敏感事件"被明确标注为"流量富矿"。
他们的"创作宝典"里写着:印度题材要突出"咖喱味",中东内容需强调"土豪风",非洲视频必须出现"动物迁徙"。
这套流水线生产的文化偏见,经由算法放大后形成信息茧房。当用户连续观看三个恶搞视频后,推荐页会出现五个更极端的同类内容,最终将严肃事件扭曲成荒诞剧场。
尼尔·波兹曼预言的"娱乐至死"正在演变为"娱乐至残"。当印度士兵的遗孀面对镜头哽咽时,某些网民却在争论"印度人是不是都用手擦屁股";当搜救队在冰天雪地中寻找黑匣子时,短视频评论区堆满"三哥开挂失败"的段子。
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残忍,折射出部分网民国际视野的匮乏与共情能力的缺失。他们不知道印度在2022年刚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不了解印度航天器成功登陆月球南极,更不理解这个文明古国正在经历的现代化阵痛。
文化认知的荒漠化正在制造危险的误解。某高校国际关系学院的调研显示,经常观看地域黑短视频的学生群体中,67%认为"印度人都是骗子",82%觉得"印度永远追不上中国"。
这种简单粗暴的认知框架,与百年前西方殖民者将华人称为"黄祸"的思维模式何其相似。当我们在嘲笑他人时,也在为自己铸造新的文化枷锁。
2017年叙利亚三岁难民伏尸海滩的照片震惊世界时,中国网民发起了"蜡烛接力";2020年印度疫情失控,中国民间组织自发捐赠制氧机。这些温暖的集体记忆证明,我们的网络空间并非注定要滑向冷漠深渊。某公益平台的数据显示,下架恶搞视频的创作者转型制作文化交流内容后,粉丝互动质量提升了140%。这昭示着:流量与人性的平衡点真实存在。
改变需要制度重拳与文化细雨的双重滋养。深圳某科技公司的"文化敏感度AI筛查系统",能在0.8秒内识别37种文化歧视要素;杭州互联网法院的"数字文明审判庭"已累计判处45起网络文化歧视案件。当某主播因恶意模仿印度口音被永久封禁时,180万网友在直播间打出"文明无国界"的弹幕。这些星火之光,正在重塑数字时代的文明坐标。
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审视,每场网络狂欢都是对文明底线的压力测试。当我们能对万里之外的苦难保持最基本的悲悯,当算法开始主动推荐不同文明的智慧结晶,当跨国界的理解取代狭隘的嘲讽,或许才是真正的大国气象。
毕竟,真正的强大,从不需要通过矮化他人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