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黄巢这个历史人物在网上似乎有点儿火,就跟前几年那个姓张的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差不多。《水浒传》里的宋江也崇拜黄巢,他在浔阳楼题反诗说,“他年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看起来他是想要超越黄老前辈的。那么这篇文章就简单介绍一下黄巢这个人物。


黄巢是曹州冤句人(曹州冤句在今山东菏泽市牡丹区),家族世代贩私盐为业。私盐贩子虽然有钱,但商人传统上属四民之末,社会地位不高,受到全社会的系统性、制度性歧视。黄巢希望通过科举进入仕途,拿个朝廷编制,光宗耀祖。哪知他屡次不第,在绝望中赋诗一首,题为《不第后赋菊》。诗是这么写的:“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诗言志,这几句诗言的什么志,相信大家一望便知。

那会儿是门阀士族的天下,从东汉末年,到两晋南北朝,再到隋唐,社会上的经济和政治利益都归名门望族垄断,也就是所谓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唐时有“五姓七望”,即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帝国官僚体系里的好位置,基本上就在这些世家大族及其附庸手里流转。这种局面怎能不叫寒门中出类拔萃的子弟心生怨恨呢?

屡试不第之后,黄巢换了个思路,既然文的不行,那就来武的。那时是唐僖宗(李俨)在位。他即位时只有十二岁,政事都由宦官田令孜操纵。当时山东连年饥荒,百姓民不聊生。乾符二年(875年),王仙芝、尚君长率众在濮阳起义,很快就攻陷了曹州、郓州。据《旧唐书》记载,王、尚等人也是想招安的,结果被朝廷摆了一道,一部分起义领袖被诱杀。又过了几年,王仙芝终于被杀。这时,黄巢已起兵反唐,王仙芝残部就由尚君长之弟尚让带着归附了黄巢。众推黄巢为王,号冲天大将军。


兼并王仙芝部众之后,黄巢声势大盛,连战连捷,于是传檄四方,激烈批评朝政弊害,内容大多是批判当时的不公平现象,抒发寒士贫民的不满。黄巢的军队受到一些挫败之后,采取了避实击虚的策略,向南攻击,很快攻取了湖、湘及交、广地区,向朝廷求招安,结果对朝廷给的待遇不满意,于是打算在南方长期割据。这时疫病肆虐,黄巢的部众死者十三四,于是又一路北进,纵横于湘、鄂、江、浙等地,之后又攻陷洛阳,继而又攻破潼关,很快打进长安。

黄巢军队的战绩如此耀眼,还因为不少藩镇节度使持观望态度,养寇自重。比如山南东道节度使刘巨容就说,“国家喜负人,有急则抚存将士,不爱官赏,事宁则弃之,或更得罪,不若留贼以为富贵之资。”也就是说,朝廷是麻烦来了才给资源,问题解决了就不管了,说不定怕你坐大,还要办你的罪,不如留着贼寇,向朝廷要官要粮更方便。

长安禁军之所以抵挡不住黄巢,是因为禁军的构成人员素质不行,都是些长安的有钱人子弟。禁军待遇优厚,加之当时承平日久,这些人训练马虎,不知战阵。听说要真的打仗,这些人家里就纷纷出钱雇贫民代替自己的子弟上阵,雇的都是些屠沽负贩之辈,也就是屠夫、卖酒的、扛包的、做小买卖的,谈不上什么战斗力,一击即溃。唐僖宗只好学他的老祖宗李隆基,一路逃到四川。

黄巢军队开进长安,久贫乍富之下,对贫民很是照顾,经常送这送那。军队进入长安春明门后,黄巢的手下尚让对老百姓说,“黄王起兵,是要解民于倒悬的,不像李家那样不顾百姓疾苦,你们尽管安居乐业。”过了十几天,黄巢就登基称帝,国号大齐,改元金统。


那时长安周边因久被兵燹,百姓大多逃往山中依附豪强结寨自保,耕耘荒废。黄巢的军队占领了一座空城,却没有赋税供养,结果“谷食腾踊,米斗三十千”,经济上支撑不下去了。先前乐善好施的义军露出了狰狞的面目。长安百姓在官军进攻长安时主动带路,激怒了黄巢,于是他下令“洗城”,“丈夫丁壮,杀戮殆尽,流血成渠”(《旧唐书》)。

这时,黄巢部下朱温向河中节度使王重荣投降,沙陀部帅李克用率精锐部队击败黄巢手下林言、赵章、尚让等。李克用进了长安,黄巢被迫撤退,由河南退回老家山东,后遁入泰山,自杀于虎狼谷。

黄巢一生的轨迹如同一颗划过天际的彗星,可谓“其兴也勃,其亡也忽”。那么他为什么会失败呢?对此毛泽东的一个判断很有价值。在毛看来,黄巢起义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有严重的流寇习气,始终没有稳固的根据地。这种作战方式虽有其长处,能摆脱官军和藩镇的围剿,扩大声势,但绝非长久之计。

另外,黄巢的失败还有一个极为重要原因,就是酷虐。前面提到他占领长安后无法征收赋税,于是对百姓大开杀戒。在他败退途中,军队乏粮,“贼俘人而食,日杀数千”。他们怎么杀人呢?大概是学习了老前辈侯景(自称“宇宙大将军”)的做法。《旧唐书》记载:“贼有舂磨砦,为巨碓数百,生纳人于石臼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这样残酷的手段,已使黄巢等人走向了其起事初衷的反面,必然丧失百姓的支持。

现在网络上不少人津津乐道的还有黄巢对公卿贵族的杀戮。唐末诗人韦庄有一首《秦妇吟》对此有生动的描述,诗中有句云:“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那时候铸钱不多,官府和民间大多使用纺织品当钱用的,所以大内仓库里的丝织品都烧成了灰,街上被杀的贵族官员尸骨随处可见,韦庄这两句诗应该是写实。

黄巢、王仙芝这些起义领袖原先也是有高尚的理想的,最典型的大概就是想要“均贫富、等贵贱”。起事时,王仙芝自号“天补平均大将军”,黄巢号称“冲天均平大将军”,真是相映成趣。这个想法很朴素,也符合老百姓的口味。老百姓看黄巢、李自成、张献忠这类起义领袖的事迹,就好像在看爽剧、读爽文,解气解恨,好像世界真的因为这些人的霹雳手段而平等了。结果后来的历史证明这不过是种幻觉。

理想和现实总是被历史老人硬生生地拉开一段很大的距离。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为什么会这样,我们真的有必要好好研究研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