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式汽车真的完美无缺吗?#

最近好多粉丝在后台问我,增程式汽车究竟是 “过渡技术” 还是 “长期方案”?这问题可不简单,技术路线背后,是能源、政策、市场的一场大博弈!今儿就给大伙讲透彻。



增程式的 “真香定律”:解痛点,也留隐患

  1. 续航焦虑的救星增程式汽车核心是 “纯电驱动 + 燃油发电”。就说 2025 款问界 M9 增程版,纯电续航 310 公里(CLTC 工况),日常上下班足够;长途出行时,加上油,综合续航能到 1526 公里,比不少燃油车都能跑。对三四线城市用户来说,这简直是 “及时雨”,毕竟充电桩不好找,加油站可到处都是!
  2. 政策红利下销量猛增2025 年,增程式汽车还能免征购置税,上海、北京等地置换补贴最高 1.5 万元,加上地方优惠,落地价能省 3 万多。这直接让销量起飞,2024 年增程车销量 118 万辆,同比涨了 78.7%,成了新能源市场增速最快的细分领域。
  3. 技术升级背后的成本陷阱车企都在努力升级技术,宁德时代骁遥电池能 4C 超充,10 分钟就能从 30% 充到 80%;赛力斯超级增程系统热效率 44.8%,馈电油耗低至 6.6L/100km。但这背后成本也大幅上升,电池占整车成本 30% 以上,维修保养比纯电车贵 30%。



致命缺陷:技术妥协的代价

  1. 高速油耗比燃油车还高增程式在高速上是个 “软肋”。发动机只发电不驱动,机械能→电能→机械能双重转化有损耗,导致高速亏电油耗普遍 8 - 9L/100km。理想 L9 高速实测油耗 9.2L,比同级别燃油车还高 15%。有车主吐槽:“高速开增程车,踩油门都心疼!”
  2. 电池寿命和残值问题严重增程式电池容量小(普遍 40kWh 左右),频繁充放电让电池衰减更快。零跑 C11 增程版用户反映,3 年电池续航就缩水 18%,换电池成本高达整车 40%。二手车市场更惨,2023 款理想 L9 开两年残值率只剩 50%,比纯电车低 15%。
  3. 环保争议:到底绿不绿?清华大学研究表明,增程式汽车长途行驶碳排放可能超过混动车,特别是在煤电占比高的地区(每度电约 600 克 CO₂)。但《中国青年网》数据又显示,其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比燃油车低 30%。这矛盾源于能源结构差异。
未来对决:增程式 vs 纯电车





  1. 技术突破的竞争2025 年是关键节点。固态电池量产,纯电车续航能突破 1000 公里,10 分钟快充能补能 400 公里;增程式靠 “大电池 + 快充”,纯电续航也能到 400 公里(像星纪元 ET 增程版)。差距在缩小,但纯电车技术潜力更大。
  2. 成本博弈见分晓随着电池技术进步,纯电车成本每年降 8% - 10%。2025 年,20 万级纯电车续航普遍 600 公里,增程式车型为了续航和快充,价格反而往上走。问界 M9 增程版起售价 35 万,同价位纯电车续航已达 800 公里。
  3. 政策风向改变2025 年增程式虽还有补贴,但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试点 “电子围栏”,纯电续航低于 150 公里的增程车不享受新能源牌照。这意味着增程式得提升纯电续航才能站稳脚跟。
终极答案:增程式的命运
  1. 3 - 5 年黄金期当下充电网络没全覆盖、电池技术没突破,增程式是务实的过渡方案。尤其在三四线城市,它 “可油可电” 的特点,对那些有 “充电焦虑” 的用户来说再合适不过。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预测,到 2030 年,增程式(含插混)能占到市场的 55%,和纯电、燃油车形成 “三足鼎立” 的局面。
  2. 长期看必然被替代从能源结构的发展趋势来讲,纯电驱动才是最终的目标。等到充电网络覆盖超过 90% 的区域,固态电池实现大规模量产,增程式那些靠 “妥协” 得来的优势就没啦。理想汽车 CEO 李想就很直白地说:“增程式只是电动化上半场的解决办法,下半场是属于纯电车的天下。”
  3. 用户决策指南要是您有家充条件,每年长途出行次数小于 5 次,购车预算在 20 - 30 万,那增程式汽车可以考虑。要是您日常通勤距离在 100 公里以内,充电非常方便,还想长期省钱,那纯电车是更好的选择。这里得给大伙提个醒哈,如果没有家充,选增程式汽车可得慎重,不然每个月的充电成本说不定比油车还高呢!
结语
  • 增程式汽车就好比智能手机时代的 “功能机”,它确实解决了咱们现在面临的一些问题,但没办法代表未来汽车技术的发展方向。要是您只是需要一辆 “过渡车”,那它性价比挺高;可要是您追求汽车技术的终极形态,那纯电车才是您该选的。赶紧把这文章转发给正在选车的朋友吧,可别因为一些 “伪需求” 花了冤枉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