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赛迪研究院的低空经济定义,是指“以低空飞行活动为核心,以无人驾驶、低空智联网等技术组成的新质生产力与空域、市场等要素相互作用,带动低空基础设施、低空飞行器制造、低空运营服务和低空飞行保障等领域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
这个定义如果放在汽车工业的语境下,可以简要描述为“车路协同”,是汽车与交通两个10万亿级产业能否协同的问题。转换到低空领域,就是“器路协同”,同样是两个万亿甚至十万亿级的产业如何协同发展的问题。目前情况下,借助高速公路服务区修建低空起降点和服务点,是发展低空经济最经济合理的选择。汽车和交通两个大产业,都需要依托新能源、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发展低空航空器、航路基础设施的“研产供销服”产业,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会带动ICT行业发展。在汽车行业有人提出车路云网图一体化,把百亿级的云、网、图与十万亿级的车、路并列,只是技术思维,从产业发展角度看,显然只有车和路,云网图只是上游供应链,低空经济也应该是类似的。
目前吉利、比亚迪、广汽、上汽、一汽、长安、奇瑞等车企都已经明确开展飞行汽车研发生产,利用汽车行业全球化的研产供销服体系,降低低空航空器的制造成本,显然是发展低空航空器的必由之路。至于低空航路应该怎么建设,明显属于新基建,目前地面道路交通的数字化、智能化也是刚刚起步,空天地一体化搞新基建成本更低,协同难的问题才是行业组织能够发挥作用之时。如果靠一家独大来解决协同难问题,最终会产生更大的问题。如何在体制机制上做好顶层设计,不仅是低空经济发展的胜负手,也是无人驾驶汽车时代重构地面交通运输经济体系的关键。汽车行业与低空经济双向奔赴,是必然选择。
目前看,低空航空器的无人驾驶化还没有形成共识,虽然亿航取得了OC,也就是运营合格证,但那个证书是限定的6架航空器,限定的广州、合肥起降点之间,限定的白天晴好气象等严苛使用场景。其他航空器、地点、场景,都需要另外再申请许可。目前大多数空域的低空飞行,都是有人驾驶。获得飞行驾照,按照学生、运动、私用、商用、多人航空、民航运输等不同等级,难度和成本不等。一个固定翼低空飞行器私人驾驶证需要10万左右,相比民航运输的几十到百万级可接受,但显然也不是普通消费者能够承受的。
小鹏汇天的“陆地航母”的飞行体的生产许可证(PC)也取得民航中南地区管理局的受理,向量产交付也迈出了关键一步。载人飞行汽车的飞行体,能够量产交付,这个才是低空经济关键一步。毕竟,无论形式如何,200万级的飞行汽车能够进入市场,飞行体能够飞起来,飞行体和汽车合体产品能够被消费者接受,这才是万亿乃至10万亿级低空经济的曙光。
目前美国也只有20万架通航飞机,驾驶人也就是几十万级的,地勤服务人员也只是百万级。如果我们照搬美国经验走有人驾驶路径,既不能解决多数人的交通问题,也不能形成规模化的就业和制造业。虽然无人驾驶路径技术难度极大,但有望解决多数人的交通问题,也能够创造规模化的新增就业,这才能够形成新经济形态。
4月23日开幕的上海车展,已经有多个车企在宣传中谈到自家车型采用航空级安全冗余技术。无论汽车还是航空器,实现无人驾驶的感知、决策、执行技术是相通的。包括长安在内的车企,都认同汽车公司未来将成为智能机器人公司,无论汽车还是低空航空器,本质上都是无人驾驶的智能机器人,车企的创新链、供应链、产业链可以复用。
目前看,没有其他制造业能像汽车产业那样,形成万人级的全球研发能力,数以千计的供应商管理能力,百万级的规模化制造能力,更遑论网络化的售后服务能力。目前用民航标准管理有人驾驶直升机为代表的通航产业,结果是规划了300个通航机场,实际建成100多个,能够盈利运营的凤毛麟角。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扩大运营规模,形成商业模式,这是通过科技创新发展低空经济的关键,乐见汽车与低空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