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板路蜿蜒千年,纳西古乐回荡街巷。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丽江古城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底蕴,而且在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中焕发新生机。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而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则是打通这一关键环节的核心抓手。丽江市古城区紧扣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目标,通过构建三级架构、创新运行机制、强化保障体系,走出了一条“古韵与平安共生、文旅与治理共融”的特色社会治理新路径。
网格员对辖区出租房开展常态化巡查
三级架构充实治理力量
架构规范化,三级联动构建全域治理格局,“六中心合一”打破部门壁垒。在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中,古城区构建起“区级实战组织、街镇实战处置、村居前哨阵地”三级架构,实现治理力量的纵向贯通与横向协同。区级层面,建立高位统筹机制。由区委政法委分管维稳副书记担任综治中心主任,公、检、法、司、信等多部门分管领导担任副主任,形成决策、执行、保障三位一体的高效机制;街镇层面,强化实战处置能力。全面落实“乡街吹哨 部门报到”机制,对辖区内中低风险问题快速响应、即时处置。
2024年,街镇自主化解矛盾纠纷2864件,真正实现“小事不出街镇”;村居层面,织密基层治理网格。以村社“两委”班子成员为网格长,在划分基础网格的基础上进一步精细划分微网格,配备网格长、专职网格员和微网格信息员,将治理触角延伸到基层末梢。
古城区通过强化组织保障、创新考核激励、建强人才队伍,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提供坚实支撑。建立“三级挂联”制度,选派394名职能部门班子成员下沉挂包乡镇(街道)综治中心,实行处级领导分片挂包、政法委班子成员挂联指导、政法单位班子成员包保负责,以季度通报、考核问责推动责任落实。
走出基层治理创新路子
创新“三查三报”工作法让基层治理更精细。“三查”即日常巡查、重点排查、专项检查,“三报”为即时报、分类报、分级报。村(社区)综治中心充分发挥网格员力量,对辖区开展常态化巡查。针对古城内的出租房、酒吧街等重点区域,在村集体经济的有力支持下,专门选聘14名专职巡检员充实基层治理队伍,他们每日穿梭于重点区域开展巡查工作。村集体经济的投入不仅为基层治理注入专业力量,而且为网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提供了稳定支撑,切实提升了重点区域的风险防控能力。
创新推行的“六中心合一”模式,则在区级层面实现了治理机制的重大突破。古城区将信访接待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矛盾纠纷调处中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旅游综合调度指挥中心六大职能部门深度整合入驻区级综治中心,打造“一站式”协同平台。在人员整合上,各部门选派业务骨干常驻,设立综合受理、分类转办、跟踪督办等岗位,形成“前台统一受理、后台协同办理”的工作格局;流程再造方面,梳理编制标准化服务指南,将矛盾纠纷化解、法律咨询、民生诉求处理等业务,统一纳入“走访摸排—分析研判—实质化解—重点管控—闭环督导”的闭环管理流程。通过这一模式,群众只需进入综治中心“一扇门”,就能享受信访投诉、法律服务、矛盾调解、网格事务办理等多元化服务。运行规范化,闭环管理提升治理效能,智慧赋能实现精准防控。古城区将制度建设作为规范化运行的核心支撑,制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实体化建设工作方案》,明确各环节职责与流程标准,形成权责清晰、运转有序的制度框架。
在此基础上,建立“周研判、月调度、季通报”动态管理机制:每周组织多部门对潜在风险进行会商研判,每月召开调度会推进重点问题解决,每季度对工作成效进行全区通报,确保治理工作环环相扣、层层落实。针对突出矛盾和重点人员,实施精细化管理。将突出矛盾纳入清单化管理,采用“红橙黄”三色预警机制。通过下发“工作提示函”“风险预警函”“督办通知书”,对责任单位进行预警督促,确保问题整改到位。依托综治信息平台,古城区全力构建“智慧综治”体系,推动治理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对出租房进行精密的动态管控。
古城区通过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现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全面提升。下一步,古城区将继续深化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推动基层治理从“有形覆盖”向“高效治理”转变,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古城提供坚实保障。
记者 姜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