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浩如烟海的成语中,“东山再起”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词汇,其核心意思是指:蛰伏后的崛起,失败后的复兴。现在一般指有能力的人在经历人生低谷后,从失败中重振旗鼓,重新获得地位或成功。
那么,这个成语中的“东山”,到底是哪一座山?它又坐落在我国的哪个地方?故事当从这个成语的主角谢安说起。
谢安是谁?他是东晋宰相,半生隐士、半生英雄,被称为古代史上最完美的男神。
如果以上描述还不能让你知道他是谁。刘禹锡的《乌衣巷》一诗总该读过吧?脍炙人口的这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里面的“谢”,指的就是谢安。
谢安出自名门,其父为东晋大臣。他自幼才华横溢,朝廷征召入朝为官,他以有病为借口推辞。
此后,谢安隐居会稽郡(今浙江绍兴)的东山,与王羲之、支遁等名士吟诗作画、泛舟山水。
谢安隐于东山时,扬州刺史庾冰仰慕谢安的名声,多次命当地县令督促、逼迫谢安为朝廷效力,谢安不得已,勉强赴召。
谁能想到,仅仅一个多月后,谢安就撂挑子不干了,又回到会稽东山。
后来,朝廷又征召他为尚书郎、琅琊王等职,谢安一概推辞。即便吏部尚书范汪举荐其为吏部郎,也被他写信拒绝。
于是,有些官员认为谢安被朝廷征召,多年不应,应该禁锢终身。这倒随了谢安的意,从此放浪于东山。
一隐,就是20年,这段长达20年的隐逸生活,不仅成就了谢安“风流雅士”的美誉,更让“谢安不出,如苍生何”的民间呼声愈演愈烈。
公元360年前后,东晋内有权臣桓温专权,外有前秦苻坚虎视眈眈。谢氏家族因谢万(谢安的兄长)北伐失败而衰微,谢安为家族与国家大计,最终接受桓温征召。走出东山,进朝为官。
从司马到宰相,谢安凭借卓越的政治智慧化解桓温篡位危机,更在淝水之战中以八万北府兵击溃前秦百万大军,创造了冷兵器时代著名的以少胜多战例。
谢安的东山再起,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转折,更成为士大夫阶层“进退有度”的典范。它不仅承载着东晋名士谢安的跌宕人生,更凝结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隐逸”与“担当”的辩证智慧。
知晓了“东山再起”这个成语的历史典故,那关于“东山”的问题自然就出来了。
“东山”的确存在,它就是如今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上浦镇境内的“东山”,为纪念这位东晋风流宰相,当地人也称“东山”为“谢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