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在雍正朝时坐着火箭上升,他的儿子在乾隆朝时死伤殆尽。
李卫29岁的时候,在康熙末年用钱买了一个员外郎的职务。
从34岁开始,李卫在5年的时间从一个直隶驿传道犹如坐上了火箭一样,当上了浙江总督。
这种信任与升迁,使得外人错误的以为李卫是雍正的家奴。
在雍正一朝,雍正的确给予李卫极大的信任,在所有的地方官员当中,李卫是最特殊的一个。
有这样的身份地位,其子嗣自然也应该是达官显贵。
可实际上却是李卫的4个儿子在乾隆时期,不是被杀,就是被流放,要么就是籍籍无名,这与李卫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许多影视作品都把李卫的形象打造成是雍正的家奴,明明李卫是汉人,不可能是包衣,只能是家奴家臣。
可实际上,雍正在登基之前与李卫的关系并不多。
李卫的家庭出身比较不错,要不然也不会有钱买官。
李卫出生于1688年,29岁的时候花钱买了一个员外郎的小官,此时正是康熙末年。
在康熙朝,李卫当过刑部员外郎、户部郎中,大多是一些不入流的小官,人生本也应草草结局,没想到雍正的上位为他带来了改变。
1722年,雍正登基了,李卫从京官被外放到了直隶盐驿道,还没等调令捂热,他又被改派到了云南盐驿道。
此时,李卫刚刚34岁。盐驿道通过名字也能知道是管盐的,或许李卫在治理盐务上有一定的天赋。
在云南,盐铁事务在李卫的打理之下被管得井井有条,这样突出的政绩正好印证了雍正急需人才的心理。
两年后,李卫被提拔到了云南布政使的高位上,雍正开始对他寄予厚望。
在这个位置上,李卫同样干的有声有色,所以更大的责任来了。
一年后,李卫升任浙江巡抚,开始管理富庶的江南地区。同时雍正根据李卫的特长,让他继续管理着浙江盐区。
彼时雍正正在实行改革,帝国处于缺钱的紧要时候,李卫的浙江盐区时不时的为雍正送来盐铁税款,让紧张的国库得到些许喘息,这使得雍正对李卫更加看重。
在浙江巡抚任上,李卫干的时间也不长,因为他又升官了。
时间仅仅用了两年,他就摇身一变成为了浙江总督,这已经属于封疆大吏了,是从一品的高官,足以看出雍正对李卫的期许。
或许是位置越高,责任越大,李卫在总督位上一直有不错的成绩上报。
盐铁方面,他为雍正把住了钱袋子,使得帝国的改革没有缺乏财政的支持。
地方管理上,八大总督当中浙江地界是最平静的,缉私拿道一直是李卫的强项。
这让雍正的脸上十分有光,干了一年总督,李卫的身上又多了兵部尚书、太子少傅、刑部尚书的头衔。
如此这般的成绩和如此快的爬升速度,别说在雍正朝了,就算在整个清朝都是不多见的。
既然李卫既不是家臣,也不是包衣,他凭什么能够得到如此快速的升迁,真的是因为李卫能力突出吗?
显然并不是这样,雍正在打破康熙的瓶瓶罐罐,自然会跳出框架别具一格使用人才,他的新政改革也是这个意思。
李卫恰好在这个时候走进了雍正的眼里,再加上李卫这个人处事圆滑,总能明白帝王所需,雍正愿意把一些重要的责任交给李卫。
这就让外界错误的以为李卫是包衣,是家奴,是家臣,实际上二人的关系只是君臣关系,只不过相对近一点而已。
李卫有4个儿子,史书记载最多、官位最高的是他的长子李星垣。
李卫19岁的时候有了长子,那个时候他还没有当官。4个儿子都像他一样不愿读书,文官这一路他们是做不到的。
四子大多是以武官武将谋求发展,在雍正一朝李卫的身份地位节节攀升,孩子们自然也吃到了这波红利,跟着李卫水涨船高。
但是李卫死的太早了,1738年,李卫只比雍正晚死了三年。
尽管乾隆也十分看重李卫,但李卫死后,他孩子的升迁之路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李星垣不过是地方上不入流的从三品,要不是后来得到乾隆近臣李世尧的推荐,或许李星垣只能在地方任上孤独终老。
他从游击将军到参将、总兵,一步一步爬到了湖广总督的高位,虽说没有超过父亲李卫的光环,但这个高度已经足以告慰李卫望子成龙的心了。
只不过,李星垣只学了老爹的样子,却没有学他的精气神。
李卫一声清廉刚直,李星垣却是一个贪污犯,苛扣军饷导致地方军哗变,乾隆下令彻查此事。
李星垣贪污受贿的事情被揭发出来,之后被判处了死刑,死在了1755年,他的举荐人李世尧也跟着他受了一些影响。
在李星垣死亡之前,他的二弟李星聚早在4年前因为文字狱被乾隆锁拿,发配充军,最后死在了西北的地窖当中。
至于李卫的第3个儿子李星灿,官职最高也只干过知府,之后便销声匿迹。
第4个儿子李星宿,更是记录极少。
这真是富不过三代,贵不过三代。
李卫是多么一个英雄的人物,没想到4个儿子却落得如此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