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第一码头:鹭江畔的时光印记与城市新篇。



一、历史长河中的潮起潮落

厦门第一码头,这座承载着城市记忆的古老渡口,始建于1937年,其前身可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厦门造城运动中规划的九大码头序列。

初代码头以斜坡桥形式存在,曾是厦门与漳州、龙海等地水上货运的核心枢纽,木船摇橹的吱呀声与渔货交易的吆喝声交织成独特的市井交响曲。



1985年,现码头在厦禾路29号落成,钢筋水泥结构替代了昔日的木质坡道,成为岛内外水上交通的重要节点。

2021年7月,码头迁至西堤路599号,以现代化枢纽的姿态开启新篇章,却始终保留着老厦门人对"担水路头"的集体记忆。



二、地理坐标中的城市脉动

新码头坐落于思明区西堤路599号,毗邻BRT第一码头枢纽站,与鼓浪屿隔鹭江相望,形成"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

作为厦门港十大港区之一,这里不仅是厦嵩航线的起点(每日7:10-17:30运营),更是市民前往鼓浪屿内厝澳码头的专属通道。

其独特区位串联起环岛路黄金海岸线、中山路商业街与胡里山炮台等景点,形成"一码头串联半城景"的独特格局。



三、建筑空间里的岁月对话

新码头候船大厅以2000平方米的通透空间颠覆传统渡口形象,250个候船座椅与母婴室、VIP休息区、自助充电站等设施,将功能性提升至现代交通枢纽标准。

透过落地玻璃幕墙,可见改造后的趸船从24×9米扩展至60×15米,双泊位设计使船舶停靠更安全高效。

而保留的斜坡桥遗迹与新建的玻璃连廊形成时空对话,锈迹斑斑的铁锚与智能闸机共同诉说着传承与创新。



四、人文记忆中的情感坐标

对于三代厦门人而言,这里镌刻着不同维度的集体记忆:

老渔民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帆影点点的渔获交易场景,"水陆联运"鼎盛期每天3000人次的客流见证过特区建设初期的火热;

"70后"童年记忆里藏着摇橹木船的颠簸与海鲜摊的鲜香,90年代的港片取景地也曾在此留下光影印记。

2021年搬迁前夕,"时光号"航班载着最后一批乘客穿越鹭江,成为新旧时代更迭的浪漫注脚。



五、文旅融合中的新生图景

作为"海上公交"升级典范,码头现运营两大航线:

市民专线(第一码头-鼓浪屿内厝澳,8元/人)与公共交通航线(第一码头-嵩屿码头,2元/单程),日均发送旅客超万人次。

登船可见鹭江两岸的百年骑楼与现代天际线交相辉映,35分钟航程中,鼓浪屿全景、小金门轮廓与白鹭掠影构成流动的视觉盛宴。

周边配套的沙坡尾艺术西区、世茂双子塔观景台,让码头从交通节点延伸为文化地标。



六、未来蓝图中的湾区愿景

随着"海陆空铁"立体交通网络建设,第一码头正从传统渡口向智慧文旅综合体转型。

规划中的AR导览系统将重现码头百年变迁,屋顶观景平台计划引入沉浸式光影艺术,与鼓浪屿申遗线路形成联动。

作为厦门"国际滨海旅游名城"战略的重要支点,这里将持续书写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城市故事。



结语

这座历经九秩春秋的码头,既是厦门城市发展的活态标本,更是海峡西岸人文精神的具象表达。

当游轮鸣笛启航,鹭江的波涛中荡漾着千年的海洋文明,也激荡着新时代的澎湃浪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