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著推介
【书名】目标、路径与方法:钱乘旦论区域国别研究与区域国别学
【作者】钱乘旦 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5年5月
内容简介
区域国别学成为一级学科,钱乘旦教授起了重要作用。本书是钱乘旦教授在学科形成过程中对区域国别学是什么、其目标和任务是什么、如何建设、如何发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区域国别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学术研究与教学之间的关系、为什么需要区域国别学等等问题所做的思考和解答。区域国别学是一个新的学科,而且是一个交叉学科,建设好、发展好这个学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是学术界、教育界面临的一大挑战。作为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的具体成果,本书提供了新学科建设的思想框架。
作者简介
PROFILE
钱乘旦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创始院长
历史学博士,英国考文垂大学荣誉文学博士,英国皇家历史学会通讯会士。曾任与现任学术兼职包括: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召集人,国家社科基金专家评审组成员,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历史研究院学术委员,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著有《在传统与变革之间》《工业革命与英国工人阶级》《西方那一块土》《风起云飞扬》等;主编有《新世界史纲要》、《英国通史》(6卷)、《英帝国史》(8卷)、《世界现代化历程》(10卷)等。曾担任中央电视台12集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的学术指导,并获多项重大学术奖励。
目 录
引子 破茧
第一部分 萌生时代
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建院致词
“北京大学区域国别研究丛书”总序
建设中国风格的区域国别研究
文科为什么要交叉
以学科建设为纲推进我国的区域国别研究
区域国别研究是交叉学科建设的一个抓手
第二部分 孕育时代
关于区域国别研究的几个问题
区域国别研究的学科建设
关于区域国别研究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中国特色区域国别研究人才培养之道——北大的思考与实践
浅谈区域国别研究中的国际发展合作
区域国别研究视野下的“欧洲研究”
第三部分 落地时代
论作为学科的区域国别学
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任重而道远
区域国别学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到现场做研究
中国区域国别学理论创新之路
知形、知心、知行——关于目标
实用、实践、实证——关于方法
区域国别学的教材编纂问题
第四部分 成长时代
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的当务之急
新局面的新思考
区域国别学的性质、目标与路径
区域国别学与世界史研究
外国语言与区域国别学
区域国别学与教育学的对接
推动区域国别学与国家安全学协同发展
中国区域国别学的演进与前瞻
结语
附录
附录1 在交叉学科门类下设置“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的工作小组意见
附录2 新增“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论证报告
附录3 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申请基本条件
附录4 分享北大方案
附录5 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四年工作总结
附录6 以“破茧”之力打开区域国别与涉外法治研究新空间
后记
引子:破茧
区域国别学成为一级学科,根本原因是国家的需要,没有国家的需要,不可能让这样一个公众很不熟悉的领域,一举成为一级学科。
但触发的事端还是存在的,没有触发因素,新学科也不会出现。
事情的起点在2018年。那年4月,北京大学成立了区域与国别研究院,指定我任院长。当时,谁也没想到由此就引发出一个新学科,并在学术界掀起一股热潮,霎时间众目睽睽。
北大早就想推动区域国别研究,这是北大校领导的学术远见,他们看到中国需要发展这个领域,世界的变化逼迫中国去了解世界。但北大做事总是很谨慎,为要不要建立一个专门机构来做这件事,职能部门讨论了很久,长期未有定议。从各方面条件看,似乎应该大力推动这个领域的发展,因为国家的需要是明显的,很多信号已经出现, 比如若干年前教育部已开始设立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及备案中心,总数达几百个;许多学校已设立专门机构甚至自设学科,有些学校甚至已经招生。就北大而言,它在外向研究方面有很好的学术力量,有长期的学术积累。不过北大做事的风格就是稳重,直到2018年学校领导才下决心建立一个新机构,依托全校的力量推动区域国别研究。
区域与国别研究院成立时,校领导下达四项任务:(1)人才培养,(2)学术研究,(3)智库工作,(4)配合国际合作部开展对外交流。后来又加上第五项任务,即与校内几十个研究外国问题的非实体中心建立联系,给予学术增援。五项任务中,其他几项都相对容易,比如开展学术活动,我在任四年多时间里共举办大大小小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近两百场,包括疫情期间的线上活动;出版各类书籍比如专著、期刊、论文集等十多部。北大设了一个区域与国别研究学术基金,几年中向校内学者发放了好几百万元立项经费。在智库工作方面,研究院组织撰写了上百篇资政报告,深受各方重视。唯独第一项任务难度最大,投入的精力和时间最多。因为,所谓人才培养,意味着招生、开课、指导论文、进行答辩、完成毕业、授学位,也就是走完所有的研究生培养教学流程,而且是一年一年逐年跟进的。区域国别研究领域的研究生培养是一项新的工作,没有先例,没有现成的模式和流程,没有人知道应该怎么做,一切从头开始,这是最难的。
除了其他困难,比如制定培养计划、设计课程方案、在全校范围内寻找导师、确定学生的报考资格之外,(因为这个领域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考生会来自不同的学科,所以什么样的资格可以报考呢?)我们很快就意识到:最大的困难是没有学科——因为没有学科,考生就没有报考的入口,这意味着无法招生;即使通过某种运作把学生招进来了,随后克服种种困难完成对他们的培养流程,临近毕业却会碰到更严重的问题,即毕业论文放在哪一个学科答辩?即使答辩了,他们的毕业证书上写哪一个学科的毕业生?进而在哪一个学科拿学位?换句话说,因为这个领域没有学科属性,所以是“无户籍”人口。
为了让一般读者能够理解这个问题,此处需要对“学科制”做一番解释。
中国实行的是学科制,意思是:高等教育的学生培养都以学科为依托,招生是按学科招的,毕业是按学科办的,课程是按学科设计的,答辩是按学科组织的;任何学校必须获得某一专业的学科培养点,才能培养这个专业的学生,否则就无资格招生,更谈不上招生以后的所有培养流程了。也就是说:没有学科点就没有学生。
学科是教育部认定的,有一份《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自1978年全国范围内招收研究生以来,每隔十年左右就会重新颁布一次,会做一些修改,申请办法和审批程序也会做一些调整。不过基本原则是不变的,就是学生培养依托学科,没有学科就不能培养学生。
区域国别研究人才培养的问题就出来了,因为在《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上没有这个学科,从理论上说,不能培养学生。但是, 不培养学生怎能推进区域国别研究呢?国家明摆着需要加强区域国别研究,而国内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才短缺,但人才是培养出来的!
所以,建学科是培养学生的第一要务。
2019年我们招进第一批学生,学科属性问题立刻就出来了。学生们非常敏感,他们追问毕业论文在哪个学科答辩,答辩后在哪个学科拿学位?这些学生有强烈的使命感,他们愿意做区域国别研究,明白这个领域对国家多么重要;也知道自己是第一批试验品,愿意做第一代“吃螃蟹的人”。他们来自不同的学科背景,真正体现了区域国别研究的“跨学科”特征。但正是这种跨学科的属性让他们明白前行的最大障碍是“没有学科”,他们需要明确自己的学科属性。
我们当然明白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它关系到区域国别研究人才培养工作能否成功。事实上,我们正在做一项开创性的工作,至少在中国国内“前无古人”。为此,我们必须在第一批学生答辩前解决这个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并不很多。所以我们在第一年就把问题提交给学校,提交给研究生院,即主管研究生培养的职能部门。从学校到研究生院都很重视这个问题,他们明白问题的严重性。北大对解决问题有一些优势,第一它有理科的经验,理科很早就开始学科间的交叉,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做交叉课题研究,学科属性的问题很快就出来了, 毕业时其论文不知由哪个学科的答辩委员会审查。经过几年的摸索甚至碰壁,北大找到了解决方案:设一个“交叉学科”,专门审查交叉研究课题的答辩申请。第二个优势是北大有博士学位点自设权,那意思是:北大可以自己设《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上没有的博士学科点,前提是经过充分论证、由全国范围内的相关专家做出鉴定,然后由教育部审定批准。有博士点自设权的学校不是很多,北大是其中之一。出于对这两项优势的了解,我们向学校提出:通过自设的渠道, 为区域国别研究设一个博士点。我们认为这是解决问题的最简单办法,也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校接受了这个方案,自设程序用了很长时间。有一次我去研究生院商议此事,当时学位办的负责人突然提出:可不可以争取一下, 在《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下一次修订的时候,在全国范围内把“区域国别学”设为一级学科?前面已经说过:中国实行的是学科制, 所有研究生培养工作都必须依托学科,有了学科就可以招生,就可以培养学生;没有学科就什么也谈不上,完全不能培养学生。我们的方案只是利用北大的学位自设权在北大范围内设一个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如果做成了,就可以在北大招收区域国别学研究生;没想到学位办负责人居然提出在全国范围内设“区域国别学”,要求我们试一试!
我当时惊讶不已,心跳如打鼓,因为我知道这事有多难。在《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中新设一个一级学科是非常困难的事,这是高校教师谁都知道的情况。十年前我们把“世界史”二级学科从“历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一级学科,几乎调动了全国各高校世界史方面的力量,经历了极其困难的努力。而“区域国别学”若成为一级学科,完全是从无到有,把一个对全社会绝大多数人来说非常陌生的领域,一举升格为一级学科,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不过我们还是答应试试;在那个场合,不接受也不可能!很快, 北京大学以学校的名义正式向教育部打报告,建议将“区域国别学” 设为一级学科,以推动和加强中国的区域国别研究。以此为起点,一场为时两年多、惊动半个学术界的“区域国别学”定位战拉开了序幕。最终的结果是大家知道的,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发的2022 年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中,“区域国别学”列位于第14 门类(交叉学科),成为独立的一级学科。“交叉学科”本身就是一个新的门类,它的出现体现着中国教育、科研指导思想的重大变化,即在新时代适应科学研究、学术研究走学科交叉之路的新要求。
此处无意把整个过程细述回溯,也无须将其中的无数曲折、变故、激烈争辩一一道来。此处只想指出,区域国别学成为一级学科, 是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根本原因是中国走到今天,了解和认识世界已是必须。“区域国别学”是大国之学、强国之需,作为正在成长壮大的当代中国,必须以这门学问为窗口,观察世界,判断世事,确定自己的立场。正因为如此,上至国家领导和政府部门,下至教师学者甚至学生,都关心这个学科能否出现,并从多方出力。应中国古话所说,“天时、地利、人和”在这个点上交汇融合,“区域国别学”应中国发展之大运而生。
本书辑录我在这个过程中对区域国别研究和区域国别学所做的论述。整个过程很曲折,当时无人知道结果会怎样。作为新鲜事物,人们对它不了解,因此出现种种议论,不乏质疑与反对之声。为使更多的人了解它,推动人们接受它,必须作细致解释,对诸如区域国别学是什么、目标和任务是什么、如何建设、如何发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区域国别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学术研究与教学之间的关系、为什么需要区域国别学等等问题,作详尽的说明,有些时候需要论战。书中各篇文章和演说都有很强的针对性,都针对在学科形成的不同阶段所面对的问题。如读者所见,本书的呈现方式是一篇篇短文和一次次演讲,所论及的,都是关于区域国别学的理论与方法。将这些短文和演讲综合成书,可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思想。
人们经常强调理论与方法的重要性,不过不能把这个问题绝对化。区域国别学是一个应用学科,它强调的是实践,强调应用性;它主张“在战争中学战争,在游泳中学游泳”。理论与实践孰先孰后? 当然是实践在先、理论在后,理论是实践的总结与概括。起初许多人反对设置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理由是它还没有形成理论体系,所以不成熟。这个逻辑显然有问题:不下水游泳,哪来的游泳理论?在中国,区域国别研究是一个短板,它需要在实践中总结为成体系的理论。
本书编排大体按时间顺序,每一个时间段都面对当时的具体问题,都经历过许多辩论。通过本书,读者可以看到区域国别学从无到有的生长过程,以及在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 READ MORE -
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于2018年4月12日正式成立。研究院以开展学术研究、学术管理、人才培养、智库工作和对外交流为核心使命,定期举办名家沙龙、青年沙龙、“有朋(Adventus amicorum)”系列研讨等学术活动,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及各界人士就区域与国别研究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学术关注问题和文化社会问题等展开深入研讨。学术活动面向校内外师生开放,欢迎关注并参与。
资讯来源:“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