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张爽)“妈妈手”“妈妈肘”“妈妈肩”“妈妈腰”……在临床门诊中,各种“妈妈痛”已成为生育女性常见劳损的代名词。常见的“妈妈痛”有哪些,疼痛背后的本质是什么,又该如何避免和缓解呢?


生完宝宝后,许多妈妈都遭遇了腰痛困扰。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妇幼保健院 图

5月11日,浙江省宁波市中医院骨二科副主任中医师张辽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介绍,“妈妈手”其实就是“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同样的还有“妈妈肘”(肱骨外上髁炎)、“妈妈肩”(肩周炎)、“妈妈腰”(腰椎间盘突出)等都是在门诊中高发的“妈妈痛”。

“以其中最为典型的‘妈妈手’为例,约30%的新手妈妈都会遭遇此问题,尤其在产后3-6个月高发,患者的手腕桡侧(大拇指根部)会出现疼痛、肿胀,甚至抓握困难。”张辽告诉记者。

据了解,“妈妈痛”的出现,生理因素是其中一个原因。一方面,孕期激素的变化,比如松弛素分泌增加,使韧带松弛,而产后哺乳期激素尚未回归至正常水平,此时关节本就更易受伤;另一方面,对于一些核心力量不足的母亲,会不自主地靠手腕和手臂代偿发力,加剧局部负担。

“因此,如果妈妈们需要负重,比如说经常弯腰处理婴幼儿日常或者长时间抱婴幼儿等,一段时间后引起慢性劳损,以及局部的炎症反应,就很容易出现各种‘妈妈痛’。”佛山市中医院骨七科副主任医师曾焰辉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表示。

曾焰辉还告诉记者,像“妈妈手”“妈妈肘”,在初期症状不严重的情况下,可通过按摩、热敷进行缓解。但若疼痛持续,就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在门诊可采用超声引导下小针刀松解、局部药物注射等微创治疗,以及体外冲击波、镇痛药物敷贴等无创治疗方式,缓解局部疼痛。

“这些疾病被冠以‘妈妈’的前缀,既折射出母亲的辛劳,也提醒家人要共同分担育儿工作。”张辽建议,一方面妈妈们日常抱娃、弯腰时要注意动作,可借助背带分担重量并尽量减少持续时间;另一方面家庭成员也要多多参与,给妈妈们的手腕等关节也可以“放个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