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这一辈子呀,从最初的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到最终咽下那最后一口气息之时,一路走来历经了漫长的岁月呢,也遭遇了诸多的风风雨雨。
我们都以为,年老之后,有儿女绕膝,含饴弄孙,安度晚年。
可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当你真正老了,病了卧床不起的时候,又有几个子女能放下手中的事业,丢开生活的重担,真正守在你身边呢?
人生的最后一程,靠的不是子女的孝心,而是自己内心那份坚韧不拔的毅力。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子女们忙于工作,忙于应酬,忙于自己的家庭,哪有多余的时间来照顾年迈的父母?
即使是那些所谓有孝心的子女,能做到的也不过是隔三差五打个电话,逢年过节回家看看,或者出钱请个护工。
当老人生病住院时,站在病床前愁眉苦脸的子女们心里想的往往不是父母的病情,而是高额的医药费和被耽误的工作。
这就是现实,无论你曾经多么疼爱他们,为他们付出多少,到头来你的生死冷暖只有你自己最清楚。
有些老人一辈子省吃俭用,把积蓄都给了子女买房、结婚、生子以为这样就能换来晚年的幸福。
殊不知这些付出在子女眼中只是理所应当,甚至视若无睹。
等到老人真正需要照顾的时候,这些子女,却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推三阻四,找诸多的借口,逃避责任。
有多少老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是孤独地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或者独自一人在家中,没有亲人的陪伴,只能靠着自己的意志力坚持到最后?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你以为你养大的孩子会记得你的好,会在你生命的尽头给予你安慰和陪伴吗?
别太天真了。
当你年老体衰,行动不便,甚至生活不能自理的时候,你在子女眼中已经成了负担。
他们或许会因责任感以及社会舆论所带来的压力而勉强对你进行照顾,不过那种只是敷衍一下就了事的态度,会使你感觉到更为凄凉与心寒。
人越老越明白,指望别人不如指望自己,哪怕是自己的亲生骨肉,也不一定会在你最需要的时候出现。
生命的最后阶段,老人面临的,不仅是身体的病痛,还有内心的孤独与恐惧。谁能理解,那即将离世时的那种无助之感?谁能体会,在夜深人静时的那份惶恐之情?这些情绪,只能靠老人自己去面对,去慢慢消化。很多老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靠的并非是子女那所谓的“孝心”而是自己长久以来锻炼所得的那份刚强与坚持,默默地承受着病痛的煎熬,独自去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但人情却越来越淡薄。
现在的年轻人,价值观有所不同,他们在积极地追求个人的自由与发展,而老人的需求,常常被忽视掉,或是被放置到了次要的位置。
即使是住在同一个城市,甚至同一个屋檐下的子女,也未必能真正理解老人的需求和感受。
他们或许认为,提供物质方面的支持便是尽孝了,不过却不知老人更为需要的乃是精神层面的陪伴以及情感上的交流。
作为老人,我们要看清这个现实,不要对子女抱有太高的期望,学会放下。
到了一定年龄,就不要再为子女操心劳累了,要学会善待自己,关爱自己。
把钱花在自己身上,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扩大社交圈子,这样才能让晚年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不要把自己的养老钱无条件地交给子女,那只会让他们更加理所当然地认为你应该付出,而忽略了你的付出和牺牲。
人生的最后一程,每个人都是孤独的行者,没有人能够真正替代你去面对那份孤独和恐惧。
与其寄希望于子女的孝心,不如培养自己的毅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趁着还有能力的时候,多存些钱,多学些自理的技能,多交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为自己的晚年做好准备。
当你真正能够独立自主地生活,不需要仰人鼻息的时候,你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尊严。
人这一生,来时孑然一身;走时亦是如此。莫奢望他人能懂你内心之苦,亦勿指望,他人能分你生命之重。学会依己,培育己之意志力,此乃度过人生末程之关键。当你能坦然,视生死不再倚赖,子女之陪伴与关爱,方可真正获内心之解脱与自由。
人生的最后一程,靠的不是子女的孝心,而是自己的毅力。这或许是一个残酷的现实,但却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