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9年,42岁的苏轼调任江苏湖州太守。走马上任前,苏轼按照惯例,给皇上写奏章谢恩。他提笔前怎么也想不到,这一封谢恩的奏章,竟给他惹了一个天大的祸事,这个祸事,被后世称之为“乌台诗案”。
苏轼的奏章谢恩写得很周正,可以说是完全符合所有官员接受调令后的“过场”,原文如下:
“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这首“过场诗”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感谢您英明决断,任命我为湖州太守,我本愚钝且不合时宜,和新进人物搞不好关系,我这人又老实本分,留在外郡治理老百姓是最适宜的。”
这本是一段拍马屁的话,无外乎赞颂圣上让他做湖州太守是如何地“英明神武”一类。可偏偏,主张变法的“新派”王安石的学生李定却想鸡蛋里挑骨头,他看到奏章后左思右想,想从中做点文章,把苏轼整死。
李定想整苏轼的原因很简单:他名气太大,而且还反对新政。苏轼认为:新法中的某些政令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苏轼到湖州看到昔日“鱼米之乡”的很多城镇变得异常萧条后,更是对新政心生不满。
这事李定是知情的,他因此忌恨上了苏轼,一直想找机会整死他。
苏轼当时的名气已经非常大,尤其在百姓心中的地位更是极高。要整死这样一个人物,最快、最有效的方式是皇帝授意。怎么样能让皇帝授意除掉他?答案是:尽可能地将他往皇帝身上攀扯,然后再定个罪名,这个罪名嘛,最好是“对皇帝不满”、“忤逆”、“诅咒”皇帝一类的。
李定对着苏轼的奏章琢磨来琢磨去,终于找到“解法”了,他硬是从奏章里找到了“证据”,他对皇帝说:
“苏子瞻说‘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既是反对新法,也是对皇上不满;说‘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不就是发泄对自己职位的不满吗?他哪里把皇上放在眼里了?”
李定有备而来,在奏章里罗列的苏轼的罪状就达到了四条之多,分别是:“一是怙终不悔,其恶已著;二是傲悖之语,日闻中外;三是言伪而辩,行伪而坚;四是说皇上修明政事,怨己不用。”
李定义正词严地斥责苏轼妄自尊大、愚弄朝廷,一位叫何正臣的官员,也在旁边神补刀,说苏轼这奏章:分明是在发牢骚,他自大狂妄、目无朝廷。他还伙同他人将苏轼的诗、文翻了个遍,找了一堆苏轼对皇帝“不忠”的句子,呈给了宋神宗。
紧接着,御史舒澶也加入了弹劾苏轼的大队,他也从苏轼近些年的诗句中,搜罗出了大量的“旁证材料”。
就连苏轼写柏树的两句“根到九泉处,世间惟有蛰龙知”,也被挑出来,说“这是诅咒皇帝死啊”。理由让后世捧腹:龙是皇帝的象征,如今皇帝活着,应该说飞龙在天,苏轼却说龙在九泉之下。
苏轼这些年,的确通过文章表达过不满,但他的不满对象是当朝的一些大员,可并不包括皇帝啊。可当如此多的“罪证”齐刷刷地被呈现到宋神宗跟前时,他不信也得信啊。
眼见宋神宗已经被“带偏”了,李定等开始向皇帝请求:下旨处死苏轼。好在,宋神宗这个人,虽然耳根子有些软,但还是有自己的准心,他并不想杀苏轼。
于是宋神宗大手一挥:“让御史台派人将苏轼拘捕,入京审问吧!”
李定高兴极了,当即让太常博士皇甫遵到湖州去拘捕苏轼。皇甫遵非常清楚李定的意思,他领了圣旨后,带上自己的儿子,星夜兼程地往湖州赶。
这事闹得如此大,苏轼的好友中,自然有不少人提前得知了消息,这些人中,包括苏轼好友、驸马都尉王诜。王诜得知消息后,火急火燎地将情况告知了苏轼的弟弟苏辙。苏辙得知消息后,立即星夜兼程派人送信给湖州的哥哥苏轼。
所幸,苏辙的信比皇甫遵提前到,如此一来,苏轼好歹有了心理准备。不过,说是“准备”也是白准备,因为苏轼的脑回路有点儿奇特:他觉得,弟弟如此急急忙忙传过来消息,事太大了,自己这次死定了。
于是,当皇甫遵带着人直奔湖州公堂拿人时,苏轼有些紧张地道:
“臣知多方开罪朝廷,必属死罪无疑。死不足惜,但请容臣归与家人一别。”
意思是:我知道我这次死定了,所以,在我死之前,能不能容许我跟家人道个别呢?
苏轼回到家后,全家哭作一团,尤其他的妻子王氏更是哭得死去活来。苏轼见家人哭成这样,反而镇静些了,他忙安慰妻子说:“你能不能,像杨朴的妻子那样,作一首诗给我送行呢?”
王氏也是一个知识分子,她一听这话,立马就被逗乐了。原来,这个杨朴的妻子在丈夫进京前,曾写了诗讥讽即将去做官的丈夫说:“别等下把小命给丢了”,结果这首诗,最终还救了他的命了。
苏轼全家经过商议后,决定让苏轼的长子苏迈陪着他一起进京。虽然押解路上有儿子相伴,被押解上船时,也有老百姓跪哭送别他,为他喊冤,可苏轼一路上仍非常地抑郁。
此时的苏轼不可避免地想起:当年与父亲、弟弟一起进京赶考时的情景。那时,他们多么神气,那时,他的未来又是多么光明。而如今,他的前路一片漆黑。
苏洵、苏轼和苏辙
也是到了这个节骨眼上时,苏轼才明白父亲给自己和弟弟取名为“苏轼”“苏辙”的背后的深意。“轼”是车上作为扶手的那根横木,对车负有一定的职责,可去掉那根横木(轼),车子虽然不完整了,但车子还是可以用的,不至于车不成车。“辙”是马车行驶的时候的轨迹,天下没有一台车不是按照车辙走的,可论起功劳来,车辙却没功劳。可也因为没功劳,所以车翻了、拉车的马死了,也不会怪罪到“辙”身上。
苏轼恍然大悟:父亲苏洵给他们两兄弟取名时,对他们最大的期待,就不是成就多大的伟业,而是平安顺遂地过完一生。
苏洵对他们两兄弟的期许如此低,可他苏轼却连这如此低的期许也做不到,当真是有愧啊。上船后,苏轼心里五味杂陈。
一路上心事重重的苏轼随着船到了太湖芦香亭寄宿,当晚的月亮特别大,月光映照在湖面上,景色美极了。看着如此美景,苏轼却没了兴致,他一直坐在船头沉思,他的头低着,眉眼也低垂着,一副不想活了架势。
见苏轼这样,一直在暗处监视着苏轼的皇甫遵有些兴奋,他心想:如果这苏轼直接想不通要跳湖,那得省多少事。
皇甫遵非常清楚,若苏轼这次判不了死刑,接下这等差事的他,往后就是苏轼的死对头,往后不知道会面对多少不确定。所以,他投湖自杀,一了百了,对自己和自己的利益集团最为有利。
当晚的苏轼,完全被抑郁情绪笼罩了,他想到了自杀。林语堂在《苏轼传》中,从多个角度考量过苏轼想自杀时的情景。
北宋文臣孔平仲曾记载如下:
“开船后不久,船停在太湖上修理船桨时,苏轼想跳水自杀。他怕自己的案子会牵连好多朋友,所以想眼一闭跳入水中,来个一了百了。”
孔平仲
那么,又是什么让苏轼放弃了自杀的念头呢?孔平仲的记载如下:
“苏轼虽不知道自己会被怎么判,但他学贯古今,政治敏感性极强,知道‘因言获罪’一类,总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会牵连甚广,这是他想自杀的主要原因。但他转念一想,自己死了是一了百了,但自己死后呢?自己死后,弟弟苏辙一定会极其麻烦,一来,他得照顾自己的家眷,二来,他还得承受失去自己的痛苦。”
所以,是因为想到了弟弟苏辙,苏轼才打消了自杀的念头。说来,是苏轼自己救了自己一命,或者说,是苏轼的良善(对弟弟的爱和怜惜)救了自己一命。
苏轼放弃了自杀的念头后,苏轼也不呆在船头了,他一边安慰自己说“一切等回京再说吧”,一边往船舱走去。
一旁的皇甫遵眼睁睁看着大好的机会没了,直恨得牙痒痒。他多么想把苏轼推入湖中,可他没有这样的勇气。
苏轼被押解走了之后,他的家人经过商议,也决定进京陪着苏轼。家人雇的船抵达安徽宿县时,御史又派了差官去搜查苏轼诗稿。正是在这次搜查中,苏轼三分之一的文稿被焚烧殆尽,而且,焚烧诗稿的还不是别人,正是苏轼家里的女人们。
原来,士兵们搜查他们的船时,极其粗鲁,他们翻箱倒柜,把东西到处乱丢,直把女人和孩子们吓得够呛。于是,士兵走后,女人一边埋怨苏轼“写什么破诗,惹这许多祸事”,一面迁怒于诗稿,来了一次焚烧诗稿。
苏轼打消了自杀的念头后,求生欲极其强烈。他被关押在监狱期间,长子苏迈天天给他送饭。因为苏轼不想死,所以,他和儿子约定:“如果我平安,你就给我送普通的饭菜。如果得到了我要被处死的消息,你就给我送鱼,让我有个准备。”
结果,苏迈经济出现问题后,着急去借钱,就临时把送饭的任务交给一个朋友。这个朋友一心想让苏轼吃点好的,就搞了一只熏鱼送去。苏轼看到熏鱼,以为是儿子“通知”自己就要被问斩了,当即吓得半死。
以为自己要死了的苏轼,还给弟弟苏辙写了两首诗寄过去,其中一首有一句直接把苏辙看哭了:“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意思是:“我们这辈子的兄弟缘分,就要结束了,哥哥我要死了。但我跟你约定,来世,我还跟你继续做兄弟,我跟你,要生生世世为兄弟。兄弟,我们来生再见。”
苏轼书法作品《陽羨帖》
苏辙是最爱苏轼的人,苏轼无数次被贬,苏辙都是一路捞过去,对于小苏轼三岁的苏辙而言,哥哥苏轼不仅是同学、朋友、兄弟,还是良师,要知道,帮助苏辙启蒙的人,正是他的天才哥哥啊!
这几十年,他们兄弟俩一同科考,一同为官,甚至连结婚都是一起结的,两人约定:老了以后,还要住在一起。如今,哥哥竟要死了,这这这……
三苏
苏辙收到信后,完全失去了理智,他也压根儿不判断局势了,他跟皇帝各种求情。与此同时,得知苏轼可能被处死的各方人马也悉数登场,如宰相吴充,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等等,他们纷纷向皇帝求情,请皇帝切不可杀了苏轼。
一向支持苏轼的仁宗太后也被“炸”了出来,她不顾自己病重,对皇帝说了一番话,这番话,成了打破皇帝心中微妙平衡的关键,她的话翻译过来便是:
“我记得苏轼兄弟高中时,仁宗先皇曾高兴地对我们说,他那天得了两个相才。我现在听说苏轼因为诗文获罪,这是小人想陷害他。他们在苏轼的政绩上挑不出毛病,就想用他的诗文来扳倒他。这岂不是太卑鄙了吗?我已经不行了,死前只有一个冤枉,就是希望你看在我的面子上不要冤枉无辜,那样老天会动怒的。”
说完这话后不久,太后就去世了。因为处理太后殡葬的事,苏轼的案子被搁置了许久。不得不说,太后老人家,是在用命护着苏轼,她为他争取到了时间。
在这期间,皇帝宋神宗干了一件事,他派了一个人去苏轼的牢里去观察他。那人去了之后,一言不发地丢了一个小盒子在地板上,苏轼以为此人是别的囚犯,就没理,只自己睡自己的。睡到凌晨,那人推醒他说:“恭喜。”
苏轼问他何来“喜”,那人只说:“好好睡,别担心。”说完,就拿着盒子出去了。
原来,宋神宗派去的人,就是去观察苏轼在牢中境况的。来人觉得:苏轼若在牢中能安睡,就说明他没做亏心事。反过来,就相反。
苏轼睡得很安详,来人便觉得:苏轼是被冤枉的。
苏轼画像
如此一来,本就对苏轼动了恻隐之心的宋神宗就更加不想杀他了。即便李定等人再卯足了劲要让苏轼死,皇帝也仅仅是取消了他的两个官衔,把他贬到鄂州府附近的黄州,担任团练副使的小官职。
而上书求皇帝,说自己愿意以一切官爵替哥哥赎罪的苏辙,也“如愿”被降调为了高安担任筠州监酒,高安离黄州160里。
此时,距离苏轼入狱,仅仅4个多月的时间。死里逃生的苏轼,出狱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提笔写诗,云:
“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
这首诗里的苏轼,仍旧一语双飞地、借塞翁失马和少年斗鸡的典故,讽刺整他的人。不得不说,苏轼在乌台诗案中,虽然历经生死考验,却也完全没尝到“教训”啊。当真应了那句: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不过,这样,很苏轼。
但也正是在这次生死考验之后,苏轼死了,苏东坡活了。
被贬黄州的三年,是苏轼自我疗愈的三年,经过那三年,苏东坡横空出世。而那三年的疗愈,也堪称苏东坡“悟道”之旅。
下期的苏东坡,我们将详细讲述苏东坡的“自愈之路”。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