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关特种作业操作证的报道值得关注:一边是有关部门严厉治理,一边是有关机构继续制售假证。

据《工人日报》报道,应急管理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共查处持假证或无证作业人员2.2万余人,各地公安机关查办证书涉假案件3931起,抓获涉假人员6419人,打掉涉假团伙171个,收缴假证39.1万余张。这表明近两年对这种假证买卖双方严厉打击成效显著,确保特种作业规范性、安全性。

然而,重拳治理之下,记者采访发现,仍有机构声称“只要交钱,人不到场就能拿证”。还有机构人员直言,考试时只要听从考官安排,“没有不过的”。从这种承诺来看,制售假证行为并没有因为治理而收敛,仍然有人我行我素。因为考取特种作业操作证需要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不大可能“交钱拿证”。

机构的这种广告或承诺有两种后果:其一,以虚假承诺引诱特种作业操作证的需求者掏钱报名,等交钱后,会找借口搪塞拖延乃至消失让培训费“打水漂”;其二,由于其做不到“只要人到场考试,就能包通过”等承诺,就会向需求者提供假证。从业人员未经正规培训和考试,其在实际作业中就存在安全隐患。

从去年查处假证的成绩单来看,有关部门治理力度不可谓不大。按说,相关机构应该汲取教训放弃“造假生意”,然而却选择在“一条道走到黑”,原因并不复杂。因为特种作业岗位招聘都需要特种作业操作证,部分从业者为快速上岗或降低成本,愿意购买假证。即这种“买假需求”为机构带来了黑色生意。

部分从业者敢于购买假证的原因之一是,用工单位招聘时自身没有核验证件真假的能力,也没有进入全国特种设备公示信息查询平台进行查询。其实,只要在该平台输入从业人员的身份证号,就能查到其有无合规的特种作业操作证,其所持有的证件是真是假。即假证出现源头之一是部分用工单位招工不规范。

因此,治理特种作业操作证造假,首先要击中“七寸”,即倒逼用工单位核查求职者持有的特种作业操作证,对持假证者自然不能录用和上岗。对放任持假证人员上岗的单位,应依据《安全生产法》第九十七条之规定,从严从重进行处罚。因为持假证上岗可能造成重大生命和财产损失,必须以重罚治理假证。

对于已经通过购买假证混进用工单位从事特种作业的人员,要进行全面排查。一方面,设定自查期,要求用工单位对特种作业人员持有的资格证进行“回头看”——系统核验。另一方面,部署各地监管部门对用工单位进行随机抽查,如果发现有持假证人员,要对持假证者和相关用工单位进行“双罚”,严惩不贷。

至于制售假证的相关机构,既要依据《广告法》对其虚假广告行为进行处罚,也要根据违法情节追究刑责——涉嫌诈骗的,以诈骗罪追究其刑责;涉嫌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的,也要严肃追责。去年抓获涉假人员6419人,打掉涉假团伙171个,显示了治理决心,既要抓获,也要严惩。

没有“买假需求”,就没有假证制售。所以,必须围绕这种不当需求发力。除了对持假证人员进行依法查处外,也要将这类反面典型案例“广而告之”,发挥以案警示教育作用。对每一起假证案,都要顺藤摸瓜调查购买者、制售者,使涉假证链条上的“蚂蚱”被一网打尽。另外,要鼓励知情者举报使用假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