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玉在归途中,竟干出件让人不齿的事儿——欺负了元主的老婆。

这元主老婆性情刚烈,哪受得了这等屈辱,直接自杀了。

这事儿一传开,可不得了,完全违背了朱元璋的民族政策,但念在蓝玉功劳大,朱元璋就暂且没深究。

可蓝玉呢,把这当成朱元璋的默许,越发猖狂起来。

后来他回到喜峰关口,天都黑了,守关官员正休息呢,一听有人叫关,赶紧跑去开门。

谁能想到,蓝玉竟下令士兵攻击关卡,把城墙打破,强行闯了进去,还一脸得意。

朱元璋听闻这两件事,火冒三丈。

本来打算封蓝玉为梁国公,为了警告他,直接把“梁”改成“凉”。

这时候蓝玉也该警觉了吧,可他偏不,把手伸到军权上,不经朱元璋允许,就在军队里任命亲信,拉帮结派。

锦衣卫把这些都看在眼里,朱元璋开始琢磨咋收拾这个“胡惟庸第二”了。

没过多久,朱元璋破例封蓝玉为太子太傅,这可是从一品的大官,多少人做梦都想要。

结果蓝玉不知足,当着好多人面大喊:“以我的功劳难道不能给个太师吗?”

这不是找死嘛!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蓝玉谋反,蓝玉案就此开场。

朱元璋很快把蓝玉逮捕下狱。

公正地说,蓝玉狂妄不法是事实,可谋反真没证据。

但朱元璋哪管这些,蓝玉在牢里估计没少挨揍,最后竟写出长篇供词,连谋反企图、方式、地点都招了。

朱元璋哪会就此罢休,顺着蓝玉这条线,一共查出一万五千同党。

蓝玉被灭族,牵连的人不计其数,一个公爵、十三个侯爵、两个伯爵,还有各级官员都掉了脑袋。

蓝玉这一生,前半生默默无闻,后半生风光一时,却又在最出风头时跌入深渊,真是一场悲剧!

1、朱元璋的深层考量。

朱元璋为啥杀蓝玉时牵连那么多人,他这葫芦里到底卖的啥药?

朱元璋早早立了长子朱标为太子,虽说朱标不是嫡子,但朱元璋对他那是相当满意。

朱标死后,他又选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当继承人。

朱允炆这孩子人不错,可问题是他太小了。

他没经历过开国的艰难,也没啥驾驭群臣的手段。

再看看蓝玉那批开国功臣,一个个文武双全,能谋善断。

也就朱元璋能镇得住他们,朱标勉强还能压得住阵,可朱允炆根本没辙。

朱元璋心里清楚,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可不能轻易拱手让人。

为了给朱允炆铺好路,他只能把那些可能威胁到皇位的“良弓走狗”清理干净,所以杀蓝玉时牵连那么多人,其实就是在给朱允炆扫清障碍。

不过呢,这世上就没有完美无缺的事儿,朱元璋的这套手段也不例外。

他废除了丞相制度,想着限制大臣权力,结果明朝内阁比丞相还专权;他规定老百姓不能乱跑,可明朝中后期流民到处都是;他抑制商业发展,不让商人穿好衣服,可明朝工商业大发展,商人穿金戴银还当官经商;他严禁太监干政,可明朝阉宦个个权势熏天;他给子孙都备好爵位俸禄,结果一百多年后,好多后代都穷得叮当响。

朱元璋觉得这些制度能管个千年万年,结果短短百余年就全变了样。

他的继承者们嘴上说着要遵守祖制,实际上各有各的搞法。

偶尔有人喊着要恢复祖制,换来的却是大家的嘲笑,连皇帝都不当回事儿。

朱元璋这一番折腾,看似是为了江山稳固,可最后却出现了这么多他意想不到的意外,真是让人唏嘘不已啊。

2、人生忌满。

老话常说,别太追求圆满。

为啥呢?

“人旺财不旺,财旺人不旺,人财两旺寿不长”,这话说得在理。

人生啊,最好的状态就是求全不求满,而且这求全还得加上“委曲”二字,毕竟只有委曲才能求全。

先说说福气这事儿。

福气要是让你一个人全享尽了,那子孙后代可咋办?

就像有些暴发户,自己挥霍无度,把福气都提前透支了,子孙后代没了福泽庇佑,说不定就得吃苦受累。

所以啊,福不可享尽,得留三分给子孙。

就像那些有远见的家族,长辈们不会把所有好处都占尽,而是给子孙留点发展的空间和机会,让家族的福气能绵延下去。

利益也是一样。

在生活里,有些人见利忘义,啥好处都想往自己兜里揣,一分一毫都不肯让给别人。

可他们不知道,利不可占尽,得留三分给他人。

你把好处都占光了,别人心里能痛快吗?

说不定哪天就给你使绊子。

相反,你要是懂得让利,和别人分享利益,大家都会念你的好,以后有合作的机会,别人也更愿意带着你。

功劳更不能贪尽。

一个团队取得成功,那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你要是把功劳都揽到自己身上,让三分都不肯,那同事们心里能平衡吗?

时间一长,谁还愿意跟你共事?

自古人生最忌满,半贫半富半自安;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

啥意思呢?

别老想着啥都十全十美,半贫半富的日子也能过得有滋有味,万事只要有一半称心如意,就该知足了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