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2020年5月18日,即墨政务网发布消息,当地的一特色农产品获得了地理标志登记证书。
这其实是一种人们在日常烹饪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增香提味的调料,吃饺子的时候也少不了它的存在。
大蒜,由张骞出使西域后被传入种源,在我国已经有了非常悠久的种植历史,世界范围内,栽培已超过5000年。
然而就是这样一种种植历史悠久,很多人爱吃,做菜少不了的食材,竟然也会有无人种植的困境。
在青岛即墨地区有一种很有特色的大蒜,一度“消失”了40多年,差点人们就再也无缘吃到它了。
那这究竟是一种什么大蒜呢?它有何特殊之处,为何会“消失”了40多年?
«【·消失40年后“复活”·】»
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这种大蒜在青岛是一种很有地域特色的种植物,并且还具有很悠久的种植历史。
根据介绍,它至少有200多年的种植历史,最早是从清朝嘉靖年间开始种植的,主要是在青岛即墨地区的七级湍湾村的小月河两岸种植的。
这种大蒜也因此而得名湍湾大蒜。
湍湾大蒜不光是一种食材,还是一种药材,对治疗某些疾病具有一定的疗效,在清末的时候,它被销往很多地方,小有名气,甚至还成为了朝廷贡品。
但是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湍湾大蒜的命运就出现了转折,一落千丈,种植面积逐渐缩减。
因为当时粮食对于民众来说十分重要,吃饱肚子才是关键,而像大蒜这样并非填饱肚子的必需品开始逐渐减少种植。
原本种植湍湾大蒜的土地全部种上了水稻,而湍湾大蒜也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退出了土地。
2015年,人们再次关注到了湍湾大蒜,寻找蒜种,打算重新种植,在小月河岸边的一块农田里,大约有6亩地,上面已经种出了绿油油的蒜苗,有好几位农民正在给蒜苗铺地膜。
而这些蒜苗在长大之后,收获的正是湍湾大蒜。
其中有一位老农已经年过七旬,他家从前就一直在种植湍湾大蒜,即便后来这里的人不再大规模种植了,一些村民也会种上一两分地,留着自己吃或者送人。
老农表示在自己小的时候,湍湾大蒜的种植收成就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他自小就种,因此对于如何种出纯正的湍湾大蒜很有经验。
于是他被雇来做技术指导,帮助人们实现湍湾大蒜的“重现”。
因为蒜种有限,第一年就只种植了6亩,之后收获会继续种植,争取在3年的时间里,将种植规模扩大到千亩。
湍湾大蒜的亩产量相比于普通大蒜要低一些,一般亩产在2500斤,收获的少部分被拿到市场上售卖,价格却是普通大蒜的好几倍,能卖到28元每斤。
当湍湾大蒜的种植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之后,当地相关部门人员表示,也会将大蒜种植重新还给农民,这样既能保住湍湾大蒜这一特色品种,还能帮助当地农民创收。
那么湍湾大蒜和普通大蒜相比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湍湾大蒜·】——»
2016年6月1日,青岛新闻网报道,小月河岸边的6亩蒜地成功收获,而且收获的蒜头也具备了湍湾大蒜的紫皮、透心辣和粘蒜臼子三大典型特点。
因此这次的丰收也代表着曾经“消失”了40年之久的湍湾大蒜试种成功了。
不过很多上了年纪的农户仍然对这种极有地域特色的种植物记忆犹新,它和其他的大蒜相比,有很多的特殊之处。
湍湾大蒜有三大特点,从外观上来看,它最明显的一大特点就是蒜皮是紫色的,而一般的大蒜蒜皮则是白色的。
而且湍湾大蒜拔出来之后,它的这种紫皮会越晒越紫,随着蒜皮紫色的加深,它的辣度也会更加富集。
辣是大蒜的风味之一,湍湾大蒜的辣度很高,是因为其中的大蒜素含量要比普通的大蒜高五六倍,吃一下片就能很明显地感觉到超强的辣度。
蒜泥也是众多大蒜吃法中的一种,做出来的蘸水能给食物增添不一样的风味,一般人们捣蒜泥都会用石臼。
湍湾大蒜捣出来的蒜泥粘性很强,能把蒜臼子和石头做的捣柄都粘住,并且握着捣柄就能把三四斤重的蒜臼子提起来。
一般的蒜泥都是要现捣现吃,放上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变味,而湍湾大蒜捣出来的蒜泥能久放不变味。
而湍湾大蒜之所以具备这些普通打算所不具备的特点也和它的种植地和种植方法有很大关系,后来人们在重新种植的时候也一直采用的都是老办法,希望能够种出纯正的湍湾大蒜。
当地人还表示,不管什么样品种的大蒜种在这里的土地,种上三年以后也能变成紫皮的大蒜,这与这里的土壤中富含硒元素有很大关系。
湍湾大蒜要在立冬前后顶凌种植,夏至后收获,零下三到五度的低温发芽,之后才能又比较好的生长。
这里的大蒜种植主要是用小月河的水来灌溉的,而小月河是大沽河的支流,这就造成了当地的土壤比较特殊,粘度比较高,像是黏土,比较容易塑性。
在种植湍湾大蒜的过程中,农民们不会使用任何化肥,而是使用鸡粪或者牛粪来做肥料。
这样种出来湍湾大蒜品质极好,蒜瓣个头大还很匀称,一般都是四到六瓣,皮还很容易剥掉。
湍湾大蒜是青岛的特色农产品之一,它具有自身很多独特的基因,也受到了很多消费者的喜爱,像这样的农产品,在我们的其他地方还有很多。
这些都是我们重要种质资源,是外来引进品种无法代替的,因此我们也要保护好这些“宝贝”,未来能够让更多的人品种到更多的特色农产品。
参考:
青岛新闻网《消失40年湍湾大蒜重出江湖 有200多年历史(图)》,2015-12-10
青岛新闻网《消失40年湍湾大蒜青岛复活 始种于嘉庆年间(图)》,2016-6-1
半岛都市报《即墨区移风店镇湍湾近百亩紫皮大蒜丰收,这样的蒜营养价值挺高》,2018-6-4
即墨政务网《我区“金口芹菜”、“湍湾紫蒜”获地理标志登记证书》,202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