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某公司发内部通告,大意是外包员工擅自侵占正编才能享受的下午茶,要求外包赔偿,强调所有外包只能去隔离区吃饭。

为了防止此类事件再度发生,装了AI行为识别,其实就是监控;签订《合规承诺书》。

外包完全被当成“小偷”来防了。



外包的本质:商品,不是员工

外包公司就是倒卖人力资源的中间商,从甲方那里赚取差价。我了解到的:外包抽成的比例约为50%,也就是说你在岗位上累死累活,外包公司获得的钱一样多,假设甲方给3万元,你1.5万,外包公司1.5万。

没有归属感:虽然和正编都在一个地方办公却戴外包工牌,像“职场二等公民”。我有一个朋友,她在一家互联网大厂做财务外包,因业务所需,部门内配有大量的外包人员。

她说:外包越来越难干了。过去外包驻场,是和正编员工坐在一个工区,现在专门划出一个偏远的独立区域给外包办公。

办公区域的限制还好,后面连无阻碍进总部办公、食堂消费等权限也被取消了。进总部必须要走访客系统,食堂吃饭没有员工优惠了。

没有安全感:项目结束、合同到期不续签,直接就可以让你走人。虽然大厂正编也有被裁风险,但人家赔偿至少N+1起步,外包被裁的赔偿往往差一大截。

职业发展停滞:甲方不会培养你,因为很难有核心业务会交给外包来帮助他们成长了。

外包HR不会说的真相

“转正机会”是让你来的大饼。HR说工作优秀的可以转正,成为甲方。现实是真正转正的都是凤毛麟角,百里挑一。外包所在的岗位甲方公司宁愿招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应届生,也不愿意给外包转正。



薪资天花板低:同岗位外包薪资是正式员工的 60-70%,三年后你还和新人抢外包岗。一位网友入职某外包公司,驻场到字节跳动,入职前折腾了一下午填写各种信息,最后收到外包公司的offer时,薪资结构让她惊呆了,感觉是个坑,直接拒了。



福利待遇“缩水”:没有任何福利,包括十三薪、餐补、车补、节假日福利等,连公司举办的活动你也没有资格报名参加。其实这个也好理解,毕竟外包的工资是乙方开的,跟甲方关系不大。

外包经历可能带来的隐伤害

外包为什么毁简历?

简历初筛不过:很多大厂会介意外包经历,如果在你的简历上出现了外包公司,很大概率简历初筛都过不了。

技能碎片化:长期做边缘工作,难形成核心竞争力。

内心低人一等。

想象着入职第一天,拿到自己的“工卡”,这张所谓的工卡,真实含义为“临时通行证”。首先卡面颜色和正式员工不同,其次工号前标着大大的“外包”字样。

正式员工可以扫脸进出任何场所,外包人员需要随时拿着这张“临时通行证”,而且除了公司进出口及餐厅厕所等必要场所,其余都是禁地……。

长期区别对待,你的心态能好到哪去呢。



个人建议:什么情况下可考虑外包?

1、急需收入维持生计。特别是年龄比较大,工作不太好找别的。

2、能进入心仪企业(以外包身份)。

3、明确只是短期过渡(不超过1年)。

外包工作似职场信用卡,虽然能暂缓解危机,却可能让你付更高的利息。如果自己年轻,能力不错,经济压力不大,宁愿多花三个月去找大厂正式岗位岗;千万不要自降身价入职外包。自己职业生涯要认真对待,不能轻易被“打包转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