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大家都瓜子小板凳准备好就等着看戏,没想到突然之间印巴就达成了停火协议。



当然,停火后也不平静,还是有小打小闹的消息传出。再加上印度这次吃了这么大的亏,在全世界面前把脸丢了个一干二净,所以大家担心,这次停火会不会只是个中场休息,等调整补充完毕吗,还会借着再打?如果是这样,巴基斯坦现在停火就亏大发了,还不如索性一鼓作气,乘胜把战事打下去。
这个问题,怎么说呢?如果把时间维度拉长,拉到以十年、二十年这个周期,那印巴肯定是还要继续打的,毕竟这么一场连说是战争都比较勉强的冲突,肯定不足以定出胜负,更不足以消泯二者间根深蒂固的矛盾。
但如果以中短期来看,我觉得至少三五年内,甚至更长一点时间爱你,印巴都不会再打了——小范围的摩擦在所难免,但这种级别的冲突,应该是不大可能。
首先说巴基斯坦。之前有些人说这次很可能是巴基斯坦给印度做的局,故意示弱以占领道德制高点,然后用中国杀器给印度开荤。这个属实有点倒果为因了。
且不说这场冲突完全是印度一手跳起来的,巴基斯坦从头到尾态度始终如一,就是不想冲突——哪怕是占了便宜后也是如此。就从逻辑上看,巴基斯坦的一系列胜利完全是建立在中系军事装备和科技基础上的。而中国对巴基斯坦的态度一直很明确,就是保他不输。至于赢,这个就不在中国考虑范围内。

这个逻辑背后是什么意思?意思就是如果巴基斯坦想要趁势干翻印度,就算中国不禁止,但也绝不会无偿提供什么援助,最理想的情况,也不过是纯做生意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你给多少钱,我给你多少军火和科技支持。而巴基斯坦别说增购足以打败印度的军火了,连维持军队常规作战的经济资源都不够,所以所谓巴铁做局,基本上是无稽之谈。

再说印度这边。印度不会再打的逻辑,可以从政治和军事两个角度来解释。

政治方面,说实话,印度这次到底为什么要打,或者说他挑起这次冲突的目的,到现在我都没想明白。固然,网上有很多说法,比如转移内部矛盾,给美国交产业转移投名状——比如威胁中巴经济走廊,给美国在中美谈判提供筹码等。

但说实话,这些理由都有那么点似是而非——看上去都能沾边,但又多少有些不太充分,说服力并不充足。而现在随着印度失败认怂,它开战前设定的政治目标和利益诉求自然也永远不会公布,所以大家也无从得知。

只能说,这是印度在国际事务上一直以来的机会主义思维的又一个表现而已。大国的自我定位,决定了印度必须在国际政治中保持相对独立性,不能允许自己附庸化;但它的有限实力和国际环境,又决定了它没有保持这种独立性的本钱。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差异,决定了印度在国际政治方面无法形成长期稳定的国家战略,只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看到啥有利可图就想着去捞一笔,典型的机会主义。

至于这一回,应该也是这种思路,认为这时候在巴基斯坦身上搞事,能捞到一点便宜——而因为各自琐事缠身,所以只要不闹的太大,中美俄等几个大国要么可以有限支持,要么无暇管它。

只不过,占便宜的设想,是巴基斯坦可以轻易打败基础上的。本来这一点大家都认为毋庸置疑。没想到的是,巴基斯坦用中系现代军事科技对印度来了个降维打击,结果就搞成了想露脸却露了腚的局面。

那么接下来,如果印度还想打,就只有两个办法:

第一,全国动员,打国战。凭着规模优势,压制巴基斯坦建立在中系军事科技上的技术优势,硬把巴基斯坦打服。

但这也就意味着失控。国战的结果,肯定是工业化进程被打断,经济被严重破坏,甚至仅有的那点工业基础,也极有可能在战争中被摧毁。

付出到这个份上,如果仅仅只是把巴基斯坦打服,这个性价比就真的低到了姥姥家。

而如果是把巴基斯坦打败甚至打灭——至少是占领克什米尔,这个收获可能确实大一点。但这样做,肯定会触碰到中国底线,引发中国强力军援甚至直接下场——不管这种被迫下场,会对中国接下来的对美博弈进程产生什么样的负面影响,但对印度来说,那绝对是一场超级大灾难,政府崩溃、经济破产乃至分裂亡国都是有可能的。印度肯定不可能为了美国把自己命搭上。

第二,如果不想打国战,那就只有内部调整部署,调集精锐再次突击。

这也是很多人的看法。毕竟这次印度这次实在是太丢人了,如果就这么算了,无论是是对国家声誉、民族自信还是莫迪本人的执政威望,都构成重创——算得上是1962年以来的最大打击。所以无论如何,都必须要找回场子。

鉴于这次失败,很大程度是因为印方事前在军事层面,对巴军实力严重误判。接下来再战,肯定不可能再有这种误判,甚至从上到下都会无比重视,有了这个前提,印度再战就不会重蹈覆辙。

这话看上去是有几分道理,但仔细琢磨的话,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确实,印度的误判和轻敌,是他们惨败的重要原因。

但这就是全部吗?不是,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巴方的中系军事科技体系,对印度形成了降维打击。无论是一开始的歼10+PL15秒杀阵风,还是后来巴方防空体系对印度军事无人机的高概率拦截,乃至最后枭龙对S400系统的摧毁,这都是突破传统战争范式的降维式压制。

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在现代军事科技这一块,印度与巴军存在事实上的代差。

这才是印度失败的最根本原因。误判确实是印度失败的原因,但军事科技和装备的代差,同样是印度失败的原因——甚至后者比前者更重要。毕竟误判只是认知层面的,武器装备的代差是存在层面的。

战争是最唯物的,唯独哲学的基本原则,就是存在第一性,认知第二性。印度就算不再误判,能对巴方高度重视,但也只是消除了第二性劣势,第一性的劣势依然没有消除——难道因为你高度重视了,阵风就能打赢J10C?无人机就能躲过寂静守护者?

那怎么办?如果不想打国战,不愿意用规模和体量优势去硬耗的话,那就只有抹平代差,拉一套比巴方更强——至少是差不太多的家伙事出来。

而这就是猴年马月的事儿了。毕竟这玩意印度现在又没有,想要无非就是自研或者引进——自研的话,就印度那水平,等到莫迪死了都研不出来。至于引进——鉴于巴方手上的这套中系军火不仅技术超强,而且还有体系化优势,所以要抹平代差,全球范围内只有去找美国。

但且不说美国愿意不愿意卖,有没有产能卖(美国军工现在正面临中国的稀土卡脖子,一堆F35因为雷达原因无法交货),也且不说印度愿意不愿意买(毕竟全盘美化的政治、经济代价很高),就算特朗普真脑子进水,愿意把美军手上为数不多的存货扒下来运给印度,这种训练以及背后的体系化搭建也不是一两年就能搞定的。

所以,印度现在的情况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它根本就无法在中短期内,拿到抹平与巴方代差的筹码。

既然代差抹不平,那所谓的整顿、重新部署什么的,都是一句空话——大刀长矛磨得再锋利,也不可能是AK47的对手。

这就直接决定了,印度中短期内不可能再对巴方报复——不是它想不想的问题,而是现实中它根本没有这个能力。只要不打国战,任何局部冲突,印度都只能重蹈这一轮的覆辙!

所以,这一轮印度只有认栽了。不仅对巴基斯坦认栽,对老巴背后的中国更是认栽。至少七八年之内,估计是很难再看到印度胆敢在我国西南方向滋事——这对正处于中美博弈关键期的中国来说,其实是比军火市场打开更大的好事。

至于七八年之后,就算印度真的完成了新一轮军事改革,引进了一套现代军事科技,并搭建好体系;但到那时,就算中美博弈还没分出胜负,但至少孰优孰劣,也已初见端倪。如果印度再敢挑事,那咱们可就未必是像现在这样息事宁人了。就算自己不出手,到时候借巴铁之手,给它真玩个大的,毁了它的工业化,也未尝可知!

总而言之,这一次,印度真的是亏大发了!

那么,这一次吃大亏,会对印度内部造成什么样的冲击?莫迪会不会面临尼赫鲁第二的结局?

本文为老云原创2544节。喜欢的读者,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老云的空间,持续收看全部老云系列原创文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