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明光市津里有一处晚清大臣的墓葬,占地约十亩方圆。墓前神道两侧,排列着石人、石马,非常壮观。神道前的石柱上有副楹联,上书:“功威塞北长城倚,名震神州定国基。”此墓主为晚清镇守西疆乌鲁木齐都督金运昌。当地老百姓供奉他为“金吾圣公”。


明光津里

金运昌,字景亭,原名金吾,是晚清安徽省盱眙县(今明光市)津里人,父亲早亡,家贫如洗。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在金吾十岁时,母亲又病故。金吾只好以乞讨为生。他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故事。

清末,津里村头有一私塾学堂,金吾每天进村讨饭经过学堂门口时,听到学堂里传出读书声,就悄悄地蹲在窗下偷学。

一天,先生要学生背一遍李白的《金陵新亭》,十几个孩子没一个会的。这时,趴在窗台上的金吾忍不住高声吟道:“金陵风景好,豪士集新亭。举目山河异,偏伤周凯情。四坐楚囚悲,不忧社稷倾。王公何慷慨,千载仰雄名。”先生十分惊讶,一问才知,这讨饭的孩子是靠窗外旁听熟记,难得,难得。从此先生答应金吾免费入堂读书。金吾磕头拜师。

几年下来,金吾学业大进。一日,先生修书一封,要把金吾推荐给凤阳总兵郭宝昌。

郭宝昌文武双全,爱兵如子,他见金吾外貌身形与阵亡的五弟郭运昌相似,便认为义弟,并带回家见母亲。郭母一见也十分满意,并按风俗举行了仪式。从此金吾改姓郭,按昌字辈取名郭运昌。


郭运昌机智过人,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几年间,他便从守备一步步升到副总兵,成了郭宝昌身边最得力的一员战将。

同治八年,清政府将凤阳淮勇楚胜军改编为卓胜军,配合曾国藩的湘军平定西北回民军叛乱。

卓胜军作战勇敢,所向披靡,势如破竹,朝廷论功行赏,升郭运昌为卓胜军总兵,并赐黄马褂一件。

同治九年,甘肃战火又起。卓胜军主动请战,总兵郭运昌带兵前往平乱,大获全胜,皇上十分高兴,晋封郭运昌头品官服,官封卓胜大将军。

光绪二年,李鸿章派郭运昌西征,平定西疆。郭运昌率部开拔,一路征讨。光绪三年夏抵达乌鲁木齐,朝廷任命他为乌鲁木齐都督,镇守西疆。


西疆因长年战争,生民凋敝,郭运昌实行减租减息,大力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建造桥梁。有地方较贫穷,一时拿不出许多钱,郭运昌就从自己的年俸中抽出大半,加以扶持,并散发巨金赈济灾民,不几年,西疆的农牧业生产迅速得到发展,西疆从此安定。

义母去世后,郭运昌征得长兄郭宝昌的同意,将自己身世详情申奏朝廷,请求批准复原姓金,仍用名运昌。光绪十一年,金运昌因病辞官归里,第二年病逝,朝廷备加忧恤,赐葬津里故土。

来源:明光文旅

主办:滁州市文化和旅游局

编辑:张荣蓉,初审:贲方舟

复审:严 慧,终审:高 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