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开始美国要和中国打关税战?一方面是特朗普团队想挣钱缓解美国政府的财政压力,另一方面想进一步提升美国在世界上的话语权,也就是特朗普团队所奉行的“美国优先原则”。
那为什么现在美国又急于和中国进行关税谈判?而且还是美方多次主动请求与中方谈判!本质就是特朗普团队现在认识到事情的发展态势,已经快不受其团队的控制了。
当地时间5月9日清晨,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平台Truth Social上连发两条推文,再次将中美贸易关系推向舆论风口。他先是以命令口吻要求“中国应当对美国开放市场”,随后又抛出“对中国征收80%关税看起来合理”的威胁。
怎么说呢?特朗普的推文延续了其一贯的“交易艺术”风格,试图通过极限施压迫使中国让步。然而,这种将关税武器化的策略,早已被现实数据证伪。
根据美国全国零售联合会数据,特朗普政府时期加征的关税,使美国家庭年均支出增加4300美元,而美国企业成本更是飙升。
值得一提的是,当特朗普在Truth Social上挥舞关税大棒时,美国港口却因中国商品进口减少而陷入萧条,码头工人老杰克数着空荡荡的泊位直摇头:“以前中国货轮像赶集似的,现在三天见不到一艘。”
5月11日的日内瓦会谈,是中美贸易关系在关税战阴霾下的一次重要接触。美国代表团由财长贝森特率领,而中国代表团则由商务部副部长王受文领衔。会谈从当地时间上午10时持续至晚上8时,双方就关税、市场准入、知识产权保护等议题展开激烈交锋。
此次会谈的戏剧性在于:美方既是施害者又是求救者。贝森特团队带着GDP环比萎缩0.3%、通胀率5.2%的经济残局,却要维持“美国优先”的强硬姿态。
特朗普声称“封闭市场行不通”,实则是美国自身正走向孤立。从“301条款”调查到“实体清单”扩张,美国以国家安全为名行保护主义之实,导致全球供应链重构、盟友离心。
中美关税战持续至今,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形势已经十分明朗了!那就是最后的赢家,必然是属于中国!
当美国挥舞着单边主义大棒试图维护霸权时,中国以“三个绝不”(绝不妥协核心利益、绝不牺牲发展主权、绝不接受胁迫谈判)的战略定力,在全球经济版图上刻下新坐标。
当前中美博弈已超越贸易范畴,演变为两种现代化路径的竞争。中国“三个绝不”的背后,是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探索。既非冷战思维的复刻,亦非西方中心论的翻版。
从2018年至今,美国对华加征关税清单覆盖超1.2万亿美元商品,但结果与预期背道而驰。中国在贸易战中的优势,源自三大结构性因素:
1、全产业链优势:中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的完整产业体系,这种“抗压护城河”使美国无法通过关税摧毁中国制造。以苹果手机为例,其中国供应商占比仍高达48%,远超越南(12%)和印度(7%)。
2、中国产业升级加速:外资对中国投资增速连续五年超美,2025年高技术制造业引资增长28%。
3、制度性话语权提升:中国通过RCEP和“一带一路”构建多元市场网络,覆盖全球30%的GDP和149个国家。在日内瓦会谈期间,东盟10国联合声明将加强与中国的本币结算合作,这被视为对美元霸权的直接挑战。
中美在瑞士的第一轮会谈结束后,国际舆论普遍认为,美国已失去赢得贸易战的战略窗口。胜利的天平已向中国倾斜!
我认为,美国失去的不仅是战略窗口,更是全球领导力的信用基础。而中国,正以结构性优势将贸易战的“逆风”转化为产业升级、技术突破、全球治理参与度提升的“东风”。
国际舆论的转向不是偶然,而是历史规律对单边主义的终极审判。接下来,就是中方给美国一个台阶,特朗普团队顺势而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