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人民日报对董宇辉的文学传播价值给予高度评价。

《从一个“传播贡献奖”引发的争议说起》的署名文章,以六分之一版面的篇幅深入探讨其获奖背后的争议,可谓是含金量满满。

不少博主也分享了这个好消息,比如说这篇锐评是对聂某哲之流诋毁董宇辉获奖的有力回击,比如说董宇辉能上人民日报是光宗耀祖的大事等等。

老赵与大家分享三个不一样的观点。

一、文学新旧“话语权”的争夺

董宇辉获得人民文学奖传播贡献奖,受到不少人的诋毁,根本原因在于传统文学评价体系长期由学院派与作协系统垄断,形成以 "纯文学" 为核心的话语权。

而董宇辉获得 "传播贡献奖",本质上是将文学权力从创作端向传播端转移的革新性突破。而历史告诉我们,每次革新都会受到既得利益者的疯狂反扑,这次也不例外。

二、构建“中间文学”新生态,消解“雅俗”二元对立

很多人可能还记得,某浅浅关于“你尿条线,我尿个坑”等诗歌引发的雅俗争议。

如今,董宇辉则是在纯文学与通俗文学之间探索中间文学,他把直播间打造成了文化枢纽站,将《人民文学》等传统严肃刊物以通俗化语言推介,既保留了文学内核,又通过“情绪共鸣”降低阅读门槛。

三、从“聚焦作家作品”到“传播者赋能”

之前传统文学奖多聚焦作家与作品,而“传播贡献奖”的设立标志着评价体系向传播链延伸。

《人民文学》将董宇辉比作“文学旷野中的信使”,而人民日报则赋予传播者以“文化摆渡人”的角色,这突破了“创作—接受”的线性逻辑,承认了传播者在文学价值实现中的能动性。

人民日报此次锐评的超常规版面,超越了单纯的事件回应,实质是一次关于“文学何为”的公共讨论引导。

其深层次意义在于:通过官媒话语的权威性,为文学与流量的融合划定边界,既避免文学因排斥市场而边缘化,又防止其因过度商业化而异化。

这种“第三条道路”的探索,既是对文化自信的实践,也是在视听文明下对中国文学未来出路的战略谋划。

正如文末引用的网友留言:“传播者搭桥,好作品自有回响”,这场争议最终指向的,是如何在喧嚣时代让文学既不失根脉,又能生生不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