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悟空,是只流浪猫。那天风雪太大,我闯进他的帐篷,从此有了家。”
2024年深冬,骑行博主赵朔在喀纳斯零下20℃的荒野中,用羽绒服裹住这只主动“碰瓷”的流浪猫时,没人想到——这场相遇会成就一段治愈全网4700万次点击的童话,更没人料到,半年后的死亡疑云会让它成为一场撕裂互联网的舆论风暴。
一、“电子小猫”的72条命,为何断在第181天?
从帐篷取暖的流浪猫到穿越雪山的“公路片主角”,悟空只用了30天。
它会乖巧地蹲在自行车后座看戈壁落日,会在牧民家蹭羊奶时歪头卖萌,甚至因为一场意外坠河后抖抖毛继续赶路。
赵朔曾说:“取名悟空,是盼它有72条命。”
可童话终结于2025年4月15日。
最初有媒体发布视频称“悟空车祸离世”,却在后续兽医报告中出现“中毒疑云”。
网友从尸体口鼻异样、牵引绳断裂等细节中嗅到阴谋气息:“定位器突然断网20分钟”“附近砂石场刚撤下指示牌”…一时间,“投毒说”席卷热搜。
直到5月9日傍晚,赵朔突然发布长文:“误食啮齿类动物致死,我是最大责任人。”
还称不要相信任何人,包括他自己。
一小时后视频消失,账号转为私密。
这记“反转”非但没平息争议,反而让舆论场裂成两半——有人痛斥他“甩锅给老鼠”,有人质问“为何匆忙删视频”,也有人叹息:“我们到底在愤怒什么?”
“监控总在关键时失灵,像极了生活里的无解谜题。”
“说好的72条命呢?原来童话里都是骗人的。”
二、当一只猫成为“社会情绪试纸”
这场争论早已超越宠物生死。心理学专家周威指出:悟空事件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当代人三大集体焦虑——
对“代理性伤害”的恐惧:
虐宠视频暗网交易、投毒事件的频发,让公众将悟空之死视为“恶意的又一次挑衅”;
流量时代的信任危机:
从“冰箱保存遗体”被曲解为“炒作”,到“知情人士爆料”助推阴谋论,碎片化信息正在肢解真相;
城市化中的孤独投射:
当996打工人看着悟空穿越旷野的视频流泪时,他们哭的何尝不是被困在钢筋水泥中的自己?
正如网友写道:“我们争的不是猫,而是如何在真假难辨的世界里,守护最后一点确信。”
三、比追问真相更重要的,是避免成为“噬真的野兽”
事件中最吊诡的循环是:善意如何催生暴力?
有人给若羌县文旅局打爆投诉电话,有人人肉“疑似投毒者”,更有人涌入赵朔账号刷屏“杀人犯”。
而当真相指向“意外”时,曾被共情的博主瞬间沦为“完美受害者”——“散养就是谋杀!”“一天只喂一顿饭,活该!”
这种撕裂,恰如学者张瑶的警示:“平台算法把争议变成流量养料,我们却在情绪狂欢中忘了——保护动物的正义,不该用网暴他人的方式实现。”
他说:“等世界安静了,再讲完剩下的故事。”
四、写在最后
回看这场风暴,最痛的或许不是悟空的离去,而是它揭示的现代性创伤:
当信任被算法拆解成流量,当共情被异化为非黑即白的站队,我们是否还记得——那个雪夜帐篷里相互取暖的人与猫,本是一个关于善意与自由的故事?
正如一位粉丝的留言:“如果愤怒注定无法避免,愿我们始终记得为何出发——为了不让世界,杀死心里那只敢闯敢爱的悟空。”
互动:你相信“误食说”吗?如果是你,会带宠物去荒野冒险吗?评论区等你。
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