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个关注不迷路

最近,刷到一位网友的帖子,看完后心里真是感慨万千,就是有许多话想说,却又找不到一种合适的情绪去表达。

这篇帖子的主题是“爷爷每多活一天,就能为家里带来566元的收入。”

先不说这件事,让我们把目光往前看,上海曾经有一则新闻登上过热搜,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

据一位网友称,上海有位76岁的退休老干部, 脑梗后在重症监护室一住就是4年,花费高达730多万元。



老人不是植物人,虽然不能动也说不了话,但还有意识。然而就是这种状态,对于老人来说,其实真的是一种折磨。

尽管看上去没有什么意义,老人的家人,还是坚持要治疗下去,她们说这是一种情感上的安慰。

可网友们更想知道的是,每天高达5千多元的医疗支出,4年730多万元的费用,是由谁来支付的?

网传这位范姓老人退休前为某高院院长,不仅医疗费用近乎全免,退休金更是很可观。

很多人质疑,如果这些钱都需要自己掏,他的子女还会坚持治下去吗?

当然,这起新闻是真是假还不好说,毕竟笔者没有查询到官方媒体对此事的报道。

不过,公费医疗的浪费现象却并非虚假,人民网早在2013年就曾发文质问:

“老干部住院花300万,群众病不起咋办?”



文中指出,有一位退休省级干部住一次院花费就高达300万元。与此同时,还有大量的平民老百姓几万元的医疗费都要“砸锅卖铁”的去凑,如此反差能不刺痛人心吗?

如果说,4年ICU730万的天价账单,再没有被官媒证实,还有“危言耸听”的嫌疑,那么人民网引用新华社的调查总是没错的吧。

人民网在文章中犀利的指出,习惯治疗“百万元级”病人的医院,会不会对掏不不起几万元的患者“斜眼相待”?

而这,也恰恰是我们所担心的事情。

如今,因为有市场经济这杆大旗,很多看似离谱的事都有了一个“恰当”的理由。

比如银行让VIP随意插队,那是为了给储户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医院大搞VIP病房,那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更高层次的“需求”。

问题在于,医院给予百万级别病人的服务水准,如果用在普通患者身上,会不会被打了折扣?

而医疗费用的问题,还只是冰山一角,由此而引发的收入水平讨论,才是问题的关键。

毕竟,医疗费都进了医院的口袋,而家属对于老人的“孝顺”,恐怕更多的还在于其不菲的退休金吧。

那么,再让我们把目光回到这篇帖子上来。



据帖子里介绍,爷爷89岁,每月退休金17000元,是他们整个家庭的经济支柱。

一家人对老人都很孝顺,把老人当成家里的“宝贝”。

比如孙子每天下班都会先去看望爷爷,为老人准备营养丰盛的晚餐。孙媳妇自学穴位按摩,每晚都给爷爷捏脚。妈妈每周都要专门去早市买活鱼,就因为爷爷闻不了死鱼的腥味。

如果没有退休金17000元这个前提,这个家庭简直就是孝顺的典范啊。

文章里重点提到,“爷爷每多活一天,就能为家里带来566元的收入。”这话真的很现实。

让我们来猜一下,每个月能领到17000元退休金的大概会有多少人?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约4.60亿人,2024年平均养老金大约为3402元。

再来看城乡居民这一部分,想必就更不用多说了,有网友测算,这个平均数大概是223元,在这里面想要找到退休金过万的人想必是很难了。

最后就是养老金公认较高的机关事业单位,网传的养老金平均数约为6300元,大约覆盖2000万人。

之前,曾有营销号称我国月退休金过万的人数已经超过了一千万人次。

说实话,没有在任何官媒里找到这样的数字,想必可信度并不高,起码从我们对周围人的认知里,能达到这个标准的少之又少。



但又不得不承认,文中提到的这种老人必须存在,而这种“孝心”又非常现实。

这些年,想要赚钱越来越难,而这“旱涝保收”的17000元退休金,其含金量之高自然就不必多说。

全家人围着爷爷转,是因为爷爷的长寿意味着一份稳定的收入来源,这就是价值所在,而且毫无风险可言。

说实话,就这种收入,放在哪个家庭,只要不是缺心眼,那都要好好孝顺着。

儿媳妇给脸色,儿子嫌弃?不存在!

换成是你,会对家里的“聚宝盆”发脾气吗?

有人说,这种孝心太物质了。可只要老人晚年过得舒心,又有什么关系。

对此,你怎么看呢?

点赞、关注、转发、在看都是鼓励,喜欢点个关注吧

封面·配图 / 来源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