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间,看到某个平台发布了这样一个标题。

原本作者计划等到各国2024年工作时间公布后,再与我国的工作时间做个对比,以显示中国人是否真的能吃苦。

另一则与工作时间相关的数据出现在作者的视野时,作者觉得有必要马上对这句话说上几句。

中国人能吃苦,似乎是流传已久的传统,所谓“多难兴邦”是也。这个观点,甚至被演绎成了民族精神。

在物质生产不够丰富的年代,减少内耗、集中力量办一件事,看起来是一种能够让大家都吃饱饭的策略。

但到了物质生产极大丰富、老百姓可以衣食无忧的年代,仍然宣扬吃苦精神,多少有些用心不良。

如何证明作者的这个观点?我们自《人口与就业年鉴》里,提取一组与就业相关的工作时间数据,可以作为证据。

事实上,在我们前面绘制的图表中,你可以看到:随着人均GDP的增长,主要国家的人均工作时间,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只有我国是个例外。

这一组数据,我们从学历的角度,来观察工作时间随学历、随性别的变化情况。



知识未必能改变命运,但知识可以改变工作时间。

数据显示,初中学历的男性劳动者,有62%的人每周工作48小时以上,高中学历为56%,专科为40%,本科27%,研究生只有25%。

网约车领域有个经典的传说:聪明的管理者采用一种算法,可以保证司机们不管多努力,能够拿到手的收入,勉强与之前的水平持平。

作者无法证实这个说法的真实性,但在打车时,听到很多位网约车司机提到类似的现象。

如果一周工作超过五天八小时算违法的话,劳动力调查数据显示,大约80%拥有初中或高中学历的男性劳动者,都是违法的。

而拥有本科或研究生学历的人,每周工作40小时以上的比例,仅有60%以下。

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异?跟本科生或研究生相比,拥有初中或高中学历的人,工作时间(体力、技能等也是包含在工作时间内的)或许是他们唯一拿得出手的技能。

为了吃上肉、为了穿上绸、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这是中国人不怕、中国人能吃苦最大的底气。

当然,也存在另外一种可能: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验看,我们每周工作40小时以内,不吃这些苦,也可以吃上肉、穿上绸、过上更好的生活。

随着国民经济从生产制造向服务的转型,让劳动更有价值(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或许是解决一切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的关键。

作者看到,有很多学者提到了类似的观点,但他们并没有告诉决策者,如何提高收入水平。

从当前的情况看,唯一能够实现这个目标的方法,是在大幅度降低人均工作时间的同时,提高法定最低工资标准,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转型。

当然,实现这件事也是有代价的,那就是要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税收比例,这会影响事业单位、公务员等以税收为主要收入来源人群的待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