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度得如九龄否

——张九龄和他的时代”

开幕

还有

5 天

韶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韶关市博物馆、深圳望野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广州鲁迅纪念馆)、广州博物馆承办的“风度得如九龄否——张九龄和他的时代”展将在韶关市博物馆第二展厅开展。展览时间:2025年5月15日—2026年5月30日。

张九龄与岭南文化

张九龄从岭海一介“孤贱”,一跃而为一代名相,这在岭南的历史上还是第一遭。张九龄乃是在岭南近千年来经济文化逐渐开发的背景上诞生的杰出人物,而他的出现,又反过来促进了岭南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在扩大、沟通岭南与中原的联系,加速中原文化信息的传播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家乡韶州(近广东韶关),一直是广东进入中原地区的门户。据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记载:“韶州西北至上都(长安)取郴州路三千六百八十三里,取虔州、吉州路四千六百八十里。”由于韶州北面的大庾岭连绵百里,横亘东西,南北交通,极其困难。当时,因岭路未辟,“广人(北上)皆取道乐昌、连阳而入水路,行僻山复,层峦绝壁,鸟道柂岩,行者病之。”(何维柏《重修张文献祠记》)张九龄登朝后不久就向玄宗建议开凿大庾岭路。他从促进海内外贸易往来,加强中央对岭南开发的角度提出:“(岭南与)海外诸国,日以通商,齿革羽毛之殷,鱼盐蜃蛤之利,上足以备府库之用,下足以瞻江、淮之求。”(《曲江集》卷十一) 玄宗采纳了他的建议后,九龄遂于开元四年亲自带人“缘磴进,披灌丛,相其出谷之宜,革其板险之故。”(同上)大庾岭的开辟,大大缩短了岭南进入中原的行程,更为国内外车旅通商提供了方便。后人评述道:“兹路既开,然后五岭以南人才出矣,财货通矣,中朝之声教日逮矣,遐陬之风俗日变矣。”(丘濬《唐丞相张文献公开凿大庾岭碑阴记》)

张九龄在担任桂州刺史兼岭南按察使期间,曾多次巡视所属州县,积极鼓励当地人民发展生产。与此同时,他也十分重视开发民智、奖掖后学,精心培养、选拔当地的人才为朝廷所用。如,广州判官周子谅便是由他荐举而升任朝廷监察御史的。

张九龄不仅在当时以其功业政绩为岭南人民兴利,以其才学文章为岭南士子作则,而且他那“躬行直道”“不卖公器”的人品,也在岭南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像宋代的名臣余靖、明代的海瑞等,都是以刚直不阿的风范驰名于世的。

张九龄的出现,可视为岭南“蛮荒”时代结束的标志。正如明朝岭南著名文人丘濬所说:“自公生后,五岭以南,山川闪闪有光,气土生是邦,北仕于中州,不为海内士大夫所鄙夷者,以有公也。”(《唐丞相张文献公开凿大庾岭碑阴记》)指出岭南的山川人物因张九龄而平添光彩,从此不再为中州人士所鄙夷,可说是形象地总结了张九龄在岭南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节选自:顾建国《张九龄与岭南文化》



“征文”与投稿

我们希望聚合有生命力的与艺术、收藏、历史研究相关的原创思想观点、有独特视角的学术见解,所以特别开放原创内容投稿通道。尤欢迎观点新颖、论证缜密、文字精炼、引注完整的研究佳作,务求恪守学术道德,谢绝一稿多发。欢迎朋友们踊跃投稿。

投稿邮箱wymuseum@163.com


博物馆开放时间

深圳:升级改造,暂不开放

松山湖:周二至周日09:00-19:30,周一闭馆

地址

深圳市龙华区龙华大道1377号龙华文化艺术中心三楼

东莞市松山湖礼智路1号松山湖望野博物馆

电话

深圳:0755-81781731

松山湖:0769-22222975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