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6年起,长宁区与云南省金平县就建立了对口帮扶关系,两地携手共进,共同书写了“千里结亲”的动人篇章。近年来,长宁援滇干部与当地各族干部群众一起以特色产业提升、产业集群打造、消费帮扶提升和劳务协作提质“四项行动”为抓手,不断推动沪滇协作走深走实,走出了一条沪滇协作助力边疆振兴的特色发展之路。
提升特色产业,激发内生动力
沪滇产业协作在乡村振兴中占据着关键地位,是推动脱贫地区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金平县围绕县委“3326”发展规划,深挖“土特产”资源优势,聚焦中药材、冬季人参果、古树茶等特色产业,投入援滇资金1.3亿余元,实施22个产业提升项目。这些项目精准发力,补齐了配套设施、技术、加工等方面的短板,为产业发展筑牢根基。
借助沪滇协作平台,金平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创新“四个+”协作模式,成功吸引10余家东部企业落地投资产业项目,实际到位资金1.5亿余元;同时,积极推进云南拾景绿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天胤科技产业园等沪滇产业园区共建,进一步深化产业协作。
为了让群众从产业发展中切实受益,金平县探索出“冬季人参果+小花糯玉米+青贮饲料+肉牛养殖+生物菌肥”五产联动循环农业发展、“541”等联农带农模式,让群众从产业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并建立“双绑”利益联结机制,有效促进了农户增收致富。
做强产业集群,凸显集聚效应
金平县坚持“金平所需”与“长宁所能”相结合,探索“上海企业+云南资源”“上海总部+云南基地”等协作模式,着力打造产业集群,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在中药材产业集群打造上,围绕“一县一业”中草药产业布局,投入援滇资金1000万元建设阿得博乡南板蓝根加工厂,培育出“省级龙头企业”金平康得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党组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全县南板蓝根种植面积达5.6万亩,产值突破1.17亿元。
依托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土特产”资源优势,金平县投入援滇资金7145万元建设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和果蔬保鲜仓储分拣中心,打造冬季人参果产业集群。这一举措带动专业合作社和农户种植冬季人参果6万余亩,吸纳劳动力1.5万人次以上,产值达到3.5亿余元。
以小花糯玉米、拇指玉米为重点,金平县投入援滇资金1000万元建立绿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引进云南拾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落地投产,并撬动涉农整合资金启动项目二期。目前已辐射带动群众种植3.2万亩,全产业链产值达到2.45亿元,初步形成政企农、产供销一体化产业体系。
深化消费帮扶,助力农民增收
为了让金平的优质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金平县全力推进“金品入沪”行动,拓展消费帮扶渠道。
依托沪滇协作的资金、人才、技术、市场等优势,金平县成功打造“长寿金平”品牌,培育壮大瑶浴、古树茶、山泉水等一大批本地特色农产品。其中,6大品类14个产品成功入选上海市对口帮扶地区“百县百品”名录,位居红河州对口县首位。
通过组织本地企业参加各类展销活动、开设线下实体店、线上直播、电商销售等多种方式,金平县加强产品宣传推介,扩大产品知晓度和影响力,打通了本地农特产品从田间地头到上海市民餐桌的便捷通道。
金平县还建立了消费帮扶农产品展示中心,在上海市开设长宁区对口金平县农文旅展销中心、“珍滋味”消费帮扶商店等实体店铺。推动政府机关食堂、头部电商平台、大型批发市场等与本地企业、合作社建立直供直销关系。2022年-2024年,东部地区帮助销售农特产品6400余万元,在2023年同比增长203%的基础上,2024年再次同比增长173%。
拓宽就业渠道,培育劳务品牌
就业是民生之本,金平县坚持抓好群众稳岗就业行动,通过培育劳务品牌、开展技能培训和促进双向就业等举措,实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金平县持续擦亮春秋空乘、专职消防员等高端就业特色品牌。春秋航空、上海开放大学“蓝天筑梦计划”共招录金平籍空乘学员40名,长宁区政府专职消防员招录金平籍专职消防员15名。同时,“金平电工”“蝶变卫士”等地方劳务协作品牌也受到市场青睐。
紧密围绕职业技能水平提升需求,金平县与用工单位联合开展订单、定向、定岗培训,有效提升劳动者就业竞争力。2022-2024年已累计开展家庭整理收纳、致富带头人等职业技能培训589人次。
利用“春风行动”的有利时机,金平县采取“线上+线下”送岗上门、东西部劳务协作专场招聘、开发“金平就业”小程序、设立驻沪务工服务站等举措,加大转移就业力度。2022-2024年共帮助3601名农村劳动力实现就地就近就业,点对点输出210名脱贫劳动力到上海就业。
历经廿九载的沪滇协作,在金平大地结出了累累硕果。如今的金平,正以蓬勃的发展态势,描绘着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这场跨越山海的协作,不仅见证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华丽蜕变,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党的民族政策优势的生动实践。
部分资料来源于云南省金平县
撰稿:吴佳倩
编辑:程 前
责编:颜文彬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