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姬 | 文

01

在刚过去的五一节假日期间,北京新晋的时尚购物中心THE BOX,潮出了海啸和地震。乘兴而来的年轻人将这里挤得水泄不通,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举办了什么国际时尚展览,亦或者某位超级大明星腾云驾雾而来。

走在街头巷尾,甚至一路上都有人往你手里塞小卡片,差点以为误入了什么不可描述的场合。然而定睛一看,发现卡片上赫然写着,“奶妈严选,在线收留失恋/失瞄/失利瓦学弟”,好家伙,原来是《无畏契约手游》玩家们为了招新整出的抽象狠活。


所以实际上,大伙都是冲着一场《无畏契约》的ONLY展而来的。


BB姬曾经介绍过ONLY展,是一些以单个IP或角色作为卖点的ACG展会,相比起大型综合漫展,主题更明确,大都体量较小,更像是某IP爱好者们私下的聚会和狂欢。


而能把ONLY展做得比大型漫展还火爆,甚至嗨翻整条街区的,恐怕也就最近风头正盛的《无畏契约》了。


即使你压根没玩过《无畏契约》,估计也听说过“瓦学弟”“笨蛋奶妈”“神罚小刀”等梗,甚至做到了梗比游戏更快破圈的神奇现象。换句话说,《无畏契约》已经不只是一款游戏,它还是年轻人们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文化现象。


02

话先说在前头,如果给这场瓦ONLY一个定位,我觉得应该是:“一场瓦玩家二创脑洞爆炸的线下派对”。

这个满是涂鸦和露天围墙,充盈着时尚和狂野气息的街区,似乎和巨幅美漫风的《无畏契约》天生一对。霓虹灯管与游戏的紫金配色光影交织,旁边下沉广场的电竞舞台传来低频震颤的电子乐。你能感受到一种年轻的能量在涌动,那是自由的,充满创造力,如同被风带过来,如呼吸般自然。


一整条街里,从头到尾都设置了各式各样的互动点,各种涂鸦、Coser、抽奖、现场游戏,没有任何参与门槛。实际上几乎所有物料下面都有署名,它们是出自玩家的二创作品,来源于无数玩家们的用爱发电。官方只是征集和授权,把它们制作成了各种实体展品。


许多创意植根于玩家的日常讨论、创作和生活之中。例如怪奇反应堆和经典的地图复刻,能让玩家在三次元看到众多游戏内熟悉的场景。再例如春晚靶场,在春节期间登上春晚舞台的花棉袄宇树机器人,化身游戏内靶场由玩家们现场练习枪法。



另外,现场还有一堆英雄Coser,以及EDG全队选手混入人群中和你零距离互动。你能感受到一种无言的默契,无论选手还是观众,都在用最直接的方式参与狂欢,似乎每个人天然就是站在一起的。


对不少来凑热闹的观众来说,这里是可以打卡拍照,爽逛爽玩的主题乐园。而对于瓦玩家们,完全堪比过年了。现场最火爆的,还是手游玩家们在瓦ONLY线下派对摆起的“奶妈问诊”摊位。


现场有位COS成为奶妈的女玩家,以中医诊脉为创意切入点,为瓦学弟们“在线义诊”,并开出“药方”。玩家们扫描二维码后,即可跳转预约无畏契约手游,并得到坐诊奶妈的现场贴膜——没想到吧,这年头生意不好做,连奶妈都得学会手机贴膜了。


EDG战队选手Jieni也化身NPC,跑过来共同坐诊。不光贴膜,还现场为你开大赋能“你的使命还没结束”,激励失恋失瞄失利的瓦学弟去瓦手当老大哥,上演《重生之我在瓦手当学长》。这哪是端游老玩家找归属感啊,根本就是用手游给整个瓦宇宙疯狂加戏。


很明显可以看出,瓦ONLY不仅是一场玩家们的线下聚会,更是《无畏契约》社区文化的集中展现,一种玩家对游戏的由衷热爱。玩家们围绕着《无畏契约》建立起一种身份认同,渐渐地将自己的生活融入了游戏文化。


而《无畏契约手游》的出现,以及玩家们在活动中融合游戏梗的设计,并不是对端游生态的简单复刻。这种将游戏梗转化为可交互的线下仪式,更像是一场手游玩家们,对瓦IP体系的解构与再创造,显然也证明了,《无畏契约手游》在文化层面的潜力和独特延展性。

03

2023年,《无畏契约》正式迎来国服。腾讯和拳头曾表示计划未来三年投入10亿以上,来打造国内第一的FPS游戏文化生态,这给予了玩家们和内容创作者很大的信心。于是去年开始,《无畏契约》进入到爆发式成长的状态。CN联赛成立、EDG夺得世界冠军、头部主播与创作者扎堆崛起。

在这个过程中,游戏完全以一种潮流文化的方式,跨圈融入了年轻人生活的每个角落。

去年无畏契约上海大师赛期间,官方在上海INS新乐园举办了一场“无畏契约夜市派对”,除了新潮酷炫的各种互动和Coser,甚至还在场馆内举行了国际级别的音乐会;去年上海ChinaJoy期间也有个“排队单杀Theshy”的名场面,甚至因为展区过于火爆一度引发封馆。


官方在花大手笔组织活动的时候,与玩家沟通的方式却十分接地气,缔造了一种既时尚、又颇具市井气息的独特文化气质。也难怪越来越多玩家,尤其是年轻人开始打瓦,游戏热度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长,内外都散发着青春的荷尔蒙气息。

很多游戏都想“破圈”,希望让游戏被垂直领域以外的人群看见。然而真正能破圈的游戏活动,却往往都来自于玩家们的自发宣传和玩梗,需要圈子本身足够活跃开放。瓦学弟、神中神、笨蛋奶妈、王俊凯同款......全网热梗接连不断。这里有思想最活跃的一批年轻人,他们激进又包容,愿意把游戏里的各种文化和梗融会贯通,自成一派。


说白了,还是玩家圈子氛围好,包容性特别强。大多数人都是被朋友拉着入坑,自己从新人过来,也乐于接纳更多萌新。《无畏契约》突出的女性玩家优势便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许多刻板印象里不会对FPS感兴趣的群体,也纷纷被这种氛围吸引了过来。

这样的前提下,眼下的《无畏契约手游》备受期待,甚至接过端游大旗,进一步拓宽瓦IP的破圈效应,也并不意外了。

不过我觉得,手游推出的意义,不仅是对现有生态的补充,也是一次面向更大众市场的跃进。


传统FPS端游受限于硬件配置与操作门槛,用户群体终究以偏硬核的玩家为主,而瓦手游主打一手降低体验门槛——拳头游戏无畏契约工作室全球负责人Anna Donlo曾经承诺,他们会秉持相同的理念和价值观去塑造游戏的移动版本,保留端游原汁原味,同时适应手游的碎片化需求。如此一来,完全能够将游戏推向更轻量化的玩家。

据此前的内测数据,手游用户中约40%是首次接触《无畏契约》的新玩家。有内测玩家反馈,哪怕是没有玩过射击游戏,也能够快速了解游戏玩法与机制。


你看吧,真不只是端游的替代品,根本是来拉人入坑的。其实这也意味着《无畏契约手游》正以“文化翻译器”的姿态,将端游积累的社群梗、赛事热、创作力转化为更普适的大众语言。

当向来以梗传播见长的《无畏契约》圈子,迎来一批更年轻化的新人,一群真正意义上的“瓦学弟”们。到时候互联网的每一个角落,可能都传递着瓦的欢声笑语,这并不是天方夜谭。

而且,我觉得从《无畏契约手游》的产品表现来看,确实有吸引更多射击用户的潜力:它有着对端游潮流品质和竞技体验的无损还原,而这些核心竞争力经过市场及用户的验证,这就意味着当玩家在手游中尽情发挥战术与枪法,体会到独属于瓦的纯正枪战乐趣时,确实有可能一秒上头,成为瓦手新的拥趸。


而且,《无畏契约手游》的高明之处便是不头铁,不执着于硬核操作。游戏添加了相当多的操作便利化设计,比如显示部分抛掷道具的飞行轨迹、显示脚步声,或者事无巨细的入门教学等等,对新老玩家都十分友好,适合入坑。


04

整体来看,《无畏契约手游》在还原了端游体验的同时,又进一步简化了上手门槛,都在向着瓦的生态特色方向努力,将玩家合作、社交产生快乐的部分放大,几乎是最合适的手游化方案。也让人看到瓦IP在移动平台上的无限可能。

这点其实都不用我分析,从瓦手游公布以来,玩家们在ONLY展上的活跃,和网上井喷式的玩梗讨论就能看出来了。



还有很多玩家也会通过制作二创、进行cosplay等大量的活动来参与讨论。官方又会精挑细选出优质内容,将其制作成动画、喷漆、挂坠等游戏内容呼应玩家们的二创,和玩家们打成一片。


这一来一回之间,《无畏契约手游》显然又会为整个IP的热度添砖加瓦。吸引而来的玩家也能借由这片土壤发展出高粘性的游戏社区,形成良性循环。

目前来看,《无畏契约手游》的出现,意义远不止于用户增长,更是IP生态扩容的关键拼图。当手游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时给玩家提供更多选择;在吸引更多新玩家的同时不会增加额外的理解门槛,也许,在它已经触及FPS天花板之后,仍能证明射击品类手游有很大的成长空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对于整个行业都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在2025年,枪战手游市场似乎已经有点沉寂的时候,重燃玩家心中激情和热血,可能还得“瓦来出手”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