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病人术后康复往往需要较长时间,但现实情况是,三级医院床位往往紧张,无法满足患者长期住院康复的需求。日前,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与梅陇社区医院试点打造了服务康复病人的"联合病房",希望通过这一创新模式,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业的康复治疗服务。


“膝盖伸直,身体往前,来,右脚步子出去。”上午9点,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的康复大厅里,康复器械已几乎满员。

一位患者告诉记者,在这里,自己一天的治疗已基本都排满,有微波针灸、高压氧舱治疗等等。原先站都不能站,现在已经能走几步路,成效很明显。


一些偏瘫患者或者骨科手术患者的康复时间往往需要半年甚至更久。但像老年医学中心这样的三级医院,康复床位有限,住院时间最多安排在15天左右,远不能满足患者需求。

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主任张键告诉记者三级医疗体系的接续困境。以老年医学中心为例,该院虽已开设两个专项病区,但病床资源持续紧张。而通过分级诊疗逻辑,让三级医院重点聚焦病人急性期功能重建,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就能按标准诊疗路径,转至社区医疗机构实施延续性康复治疗。


上海从2023年起,就在大力推动社区康复标准化建设。让患者在大医院完成手术后,能转到家门口的社区医院进行后续康复,既可以减轻大医院压力,也能方便患者,实现医疗资源更合理利用。当时,距离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不远的梅陇社区医院就专门腾出20多张病床,给三级医院下转的康复患者使用。但让人意外的是,过去两年间,他们实际接到的下转患者却屈指可数。患者有顾虑也不难理解,他们觉得,三级医院医生的水平和理疗设备肯定要比社区医院好。

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常务副院长孙湛表示,患者认知正是分级诊疗推行中面临的堵点,他们的质疑往往来自社区医院临床技术水平的落差和不同医生之间方案选择和执行的偏差。


如何能让患者对社区医院多一点信任呢?为此,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与梅陇社区医院试点打造了"联合病房",由三级医院专家团队定期驻点社区,实施统一诊疗标准,确保患者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跟三级医院相同的康复服务。

王先生今年3月突发脑梗,经老年医学中心治疗,病情稳定后转入梅陇社区卫生中心联合病房。在这里,他可以享受到与三级医院同质的12项康复服务。每天,还会有有老年医学中心的康复治疗师来现场,对社区医院治疗师的操作进行专业指导,这让王先生感到很满意。


孙湛强调,医疗服务的核心在于连续性管理。三级医院专家通过下沉指导社区医疗团队,重点介入医嘱规范化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设计等关键环节,构建"三级制定-社区执行"的闭环服务体系,确保患者治疗路径的无缝衔接。

而社区医院还有自己的优势,比如费用更亲民。以住院床位费为例,社区医院要比三级医院便宜30元一天;推拿治疗,每次也能便宜24元。这项试点启动半个月来,已有四、五位患者从"犹豫观望"转为"主动尝试",转入了社区医院的联合病房。

当然,目前社区医院的康复治疗水平仍处于成长阶段,只有不断完善设备,不断提升医技水平水平,才能吸引更多康复患者。"社区医院的设备相对来说没有三级医院完善,包括上肢机器人和下肢机器人。考虑到偏瘫患者比较多,还可以增加一些理疗设备。"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主管技师吴一鸣建议。


目前,闵行区已经计划在全区扩大三级医院和社区医院的联合病房设置,并通过信息化平台建立,让患者的医疗康复需求能够实现从"医院-社区-家庭"的无缝衔接。


闵行区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科负责人陈斌介绍,全区已构建统一医疗信息交互平台,实现二、三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疗数据的实时共享。依托该平台,患者全周期健康档案可自动推送至签约家庭医生端,确保家庭病床设立、个性化健康干预及连续性随访服务等基层卫生服务实现与全流程管理。

看看新闻记者: 潘窈窈

编辑: 吕艳,张予洋

责编: 李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