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宝妈,分享了这样一件事:

儿子在和其他小朋友们一起玩。突然,她听到一阵哭。

跑过去一看,发现是儿子推了别人,那个小朋友正倒在地上哇哇哭。

她正想发火,儿子已经先开口说:“妈妈,他一直弄不好,我一着急,就推了他。对不起,我不该这样做的。”

那一瞬间,她的怒火已经熄了一大半。

孩子已经意识到错误,如果她再教训,那么,这句“妈妈,我错了”,可能以后就再也听不到了。

我们也会常有这样的经历:

当孩子做错事,鼓起勇气认错时,我们却一时情绪上头,把“认错”的机会变成了“教育”时机,对他一顿输出。

结果是,孩子可能再也不愿承认错误,而是逃避、抵赖甚至撒谎。

当孩子犯错后,高情商的你,一定会做以下3件事。



一:接纳孩子“犯错”

心理学里,有一个特别重要的词,叫“心理安全感”。

指的是,当一个人做错事、被质疑或者遇到麻烦时,心里不会害怕被批评、羞辱,而是敢于坦然承认错误。

比如,若孩子犯错敢跟你说,这说明,他足够信任你、依赖你,觉得在你面前认错,是安全的、没关系的。

可惜的是,我们当爸妈的,很多时候却忍不住“嘴一滑”,说出这样的话:

“我早就提醒过你,你就是不听!”

“我说了多少遍了,怎么又错了?”

“光知道错有什么用啊?下次还不是照犯!”

说实话,家长们可能觉得,这几句能让孩子长记性,但实际上,却不小心发出了一个特别扎心的信号:

“你承认错误没用,该骂你还是得骂!”

孩子心里一凉,下次就长记性了——不再告诉你实情了。

因为他发现,承认错误,带来的不是谅解,而是责备和失望,甚至可能被骂得更惨。

于是他开始躲避、撒谎,久而久之,“心理安全感”就一点点消失了。



但高情商的你,会懂得抓住孩子认错的“黄金时刻”。

比如:

●给自己几秒钟冷静时间

孩子承认错误的那一瞬间,你可能很失望、很生气,甚至内心有些抓狂。

但你没有急着开口,而是先深呼吸一下,把愤怒、焦虑和失望暂时放一边,让理智先回来。

●动作比语言更有力量

你不着急讲道理,而是做了以下这些动作:

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

轻轻拍拍他的肩膀;

蹲下来和他平视,温柔地看着他。

你知道,这些简单的动作,比说100句大道理还管用。

因为,它们告诉孩子:“虽然你错了,但我依然很爱你。”

孩子心里的不安,在你的这个小动作中,很快就能融化掉。

●用一句暖心的话打开沟通之门

你还会这样说:“谢谢你愿意告诉妈妈,我们现在一起来想想,该怎么办好吗?”

你以这种方式回应孩子,他的心灵,便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安全感。



二:引导孩子“反思”

很多父母会觉得,孩子犯错就要立刻惩罚,才能记住教训。

但有一种常见的现象,叫“惩罚替代反思”——当惩罚成为主要手段,孩子学到的,往往不是“为什么错”,而是“怎样不被发现”。

孩子不小心摔碎了碗,妈妈知道后,将他骂了一顿,还打了手心。

那么下次,他再打碎碗,一定是跑得远远的,或者赶紧把碎屑捡起来扔掉,保证不被你发现。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因为他没有被引导去反思,而是在“犯错——惩罚”的恶性循环中,学会了反抗和撒谎。

高情商的你,在孩子犯错时,不会直接骂他、说他,而是懂得引导他去探索背后的原因。

比如,你可能会问他3个问题:

“发生了什么事?” ——引导他描述当时的情况。

“如果再来一次,你会怎么做?” ——鼓励他思考更好的方案。

“做错了事情,你觉得别人会怎么想?” ——培养同理心和责任感。

这些问题,不是为了“盘问”,而是帮助孩子建立“因果”和“责任”之间的连接,帮助孩子在错误中反思。



三:教会孩子“修复”

很多孩子在犯错后,会用逃避的方式来“躲避责任”。

比如,弄坏了东西就假装不知道;伤害了别人就迅速跑掉;撒了谎就一错再错。

其实,背后的心理动因很简单——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办,也怕承担后果。

如果我们能在这个时候,教孩子如何修复关系、弥补损失、承担责任,便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比如:

弄坏了玩具,就和孩子一起商量,怎么赔偿或者修复;

说了不该说的话,就鼓励孩子给对方写一封小信,或者等对方平复后道歉;

落下作业,就帮孩子一起制定补救计划。

一位朋友,分享她儿子的一次经历:

儿子在学校和同桌发生争执,一怒之下,他扔了对方的一支笔。

回家后,朋友没有立刻骂他,而是带着他一起给同桌做了一张“道歉卡”,还在卡片里放了支新的笔。

第二天,孩子带着卡片去了学校,那天下午放学,他笑着告诉妈妈:“我和他和好了!”

这件事之后,孩子就算和别人发生矛盾,他也能很快自己修复关系。

因为,他从犯错中,学会了成长。

蒙台梭利说:“犯错,是孩子成长的权利。”

高情商的你,一定会给予孩子恰当的权利,给他一个“重新来过”的机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