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在游乐场,由于怕错过英语网课时间,我着急的催促着儿子:“别玩沙子了!还有半小时就该上英语网课了!”
结果孩子瘫在地上嚎啕大哭,我急得直跺脚,丝毫没有办法。而这样的场景,曾经常常出现在我的日常生活中。
过去每天为了让孩子按时完成任务,我磨破了嘴皮子。
儿子写作业总是东张西望,一会儿喝水,一会儿上厕所,半小时的作业硬是拖了两个多小时。
我每次忍不住又开始催促:“轩轩,快点写!别磨蹭了!”
可他却嘟着嘴,不耐烦地说:“你别催我,我写得快就快,慢就慢。”
可结果呢?孩子越催越磨蹭,写作业时铅笔能转半小时,连书包都要我帮着收拾。
我为了让儿子轩轩“高效利用时间”,把他的日程排得满满当当。
从晨读、练琴到编程课,连课间休息都精确到分钟。结果每次自己气急败坏,孩子还在一旁嘟囔生气。
直到后来有一天,我读到一个心理学实验的启示:越控制,越失控。
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我一直在用错误的方式逼他自律,却适得其反。
我决定放手,让孩子“浪费时间”,没想到一个月后,他竟然变得自律起来!
今天,我就现身说法,用自己的例子来让大家看到孩子的转变。
放手的第一天
我决定放手后观察孩子的变化。今天我开始不再催促他,不再盯着他的一举一动。
我告诉他:“轩轩,从今天开始,你的时间你做主。作业什么时候写完都行,但后果你自己承担。”
他愣了一下,然后点点头,好像有点不敢相信。
第一天,儿子起床晚了,磨磨蹭蹭地洗漱,吃完早餐已经快迟到了。
我看着他,心里有些着急,但还是忍住了,没有催他。他匆匆忙忙地出门,我跟在他后面,心里既担心又期待。
下午放学后,轩轩回到家,一脸沮丧。原来,他因为迟到被老师批评了。
我看着他,没有责备,只是轻声问:“今天感觉怎么样?”
他低着头说:“妈妈,我以后再也不想迟到了。”
我点点头:“那就好好想想办法吧。”
放手后的第一周
这一周,轩轩的状态依然没有好转。他写作业还是拖拖拉拉,玩的时候总是忘记时间。
我看着他,心里有些焦虑,但还是坚持不插手。
每天晚上,我都会和他一起复盘一天的情况,问他:“今天你觉得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好?”
他开始时总是支支吾吾,后来慢慢地开始反思自己。
有一天晚上,他突然说:“妈妈,我今天写作业的时候,发现我总是被手机吸引,所以写得很慢。”
于是轩轩选择了主动把手机交给我。
看来放手管束孩子的做法效果开始显现了。
放手后的第二周和第三周
这一周,轩轩有了明显的进步。
他开始主动规划自己的时间,写作业的速度也快了很多。
虽然还是会磨蹭一会儿,但已经比之前好多了。我看着他,心里特别欣慰。
这一周奇迹出现了,轩轩已经完全变了一个人。
他每天早上都能按时起床,写作业也不再拖拉。
他还会主动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甚至还会提前预习第二天的课程。
我看着他,心里特别惊喜,这还是那个每天磨磨蹭蹭的轩轩吗?
背后的心理学原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孩子感受到自己行为的后果时,他们会更容易学会自我管理。
这种让他们承受后果的办法,可以让孩子在实践中感受到自律的重要性,而不是被父母强迫。
孩子自律的养成其实是一个自我探索的过程。
儿童教育专家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中提到,培养孩子自律的核心,不是制定严苛的规则,而是给予有限制的自由。
宝妈们,放手不等于放任,放手让孩子“浪费时间”,并不意味着完全放任不管。
可以发现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和轩轩一起制定时间如何利用。
我们可以在旁边观察,给予孩子适当的引导和支持。比如,每天晚上和孩子一起复盘,鼓励孩子制定自己的计划,并监督他们执行。
同时,我们也要给孩子足够的信任和空间。
孩子可能会犯错,但这是他们成长的过程。我们要相信孩子有能力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和批评。
孩子自律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的。当我们允许孩子“浪费时间”时,其实是在给他们一个自我探索的机会。
而现在的我,也终于读懂了蒙台梭利那句名言:“永远别帮孩子完成他觉得自己能完成的事。”
-The End - 作者-小咖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