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孩童阶段尤其是6岁以前正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

我国科学家通过脑影像学研究绘制了1~6岁儿童脑发育生长曲线图。



曲线图显示:在6岁时大脑皮质厚度和白质体积等结构已经接近成年人水平;

大脑的额叶皮层(负责执行功能)、扣带回(负责情绪调节)、海马体(记忆)等区域的发展轨迹在童年早期呈现出显著变化。



由此可见,这一阶段是感知觉智力社会功能和情感发育的核心期

在童年阶段,大脑通过突触的快速生长和选择性修剪,形成高效神经回路。

因此,在该阶段父母应多方注意孩子的大脑发育状态,并且要适时地做出积极引导。

而关于损害孩子大脑的4种坏习惯:父母再难,也要帮孩子戒掉。

缺乏运动

在这个全民内卷的时代,不管是对职场人士还是学生而言,运动似乎成了一件奢侈的事

以前的孩子有着丰富多彩的童年,除了上课,其他时刻都在运动。

现在的孩子就像被“圈养的金丝雀”,生活十分精致却失去了应有的活力,也失去了运动的兴致。

然而缺乏运动并不利于孩子大脑的发育,从脑科学角度来看;

运动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人体多巴胺、血清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这些物质分别对应着情绪调节,记忆强化注意力集中的功能。



一项来自关于美国芝加哥中学的体育研究显示,一定程度运动后的学生在阅读和理解能力上都会相应地提升10%。

此时的脑影像显示器海马体和前额叶活跃度显著增强,而海马体与前额叶分别对应着吸引功能与执行功能。

并且其他研究显示,运动不足会减少大脑血流量,导致氧气和营养供应不足,影响神经元连接效应,从而影响大脑发育。

作为家长一定要监督孩子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可以以身作则让孩子感受运动的乐趣。

懒散,不爱用脑

人的大脑使用有一个特性“用进废退”,长期不动脑的孩子,会比长期动脑的孩子在反应能力上表现得更为迟钝。

这是因为长期不动脑,会导致额叶功能弱化以及未使用的神经连接被修剪。

我国脑科学家洪兰指出,缺乏自主思考的孩子前额叶皮层的发育明显滞后,其计划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都存在一定落后。



比如指注重机械记忆而从不主动思考的孩子,其额叶皮层突触密度会显著降低,额叶皮层突触密度的降低,也会导致学习能力的退化。

因此在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时,父母应该引导孩子使用正确的记忆方式。

比如情景记忆与思维导图,这些多维度的,发散式的思考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孩子大脑突触密度的增加,也会促进孩子大脑的健全发育。

手机成瘾

《双城记》里有这么一句话:“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带来了生活的便利与高效,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对人精神层面的“控制”——瓜子效应(Melon seed effect)。

心理学中的瓜子效应指的是及时反馈和低成本的快感刺激,会使人无意识重复无意义行为且难以停止,就像嗑瓜子一样无意识重复。

而手机短视频与游戏也是通过这种机制控制人的行为,成人尚且难以自制,何况孩子。



这些高频刺激,通过快速切换内容和及时奖励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脑神经可塑性和功能结构。

来自瑞典的神经科学家Anders Hansen在其研究《手机大脑》中指出,手机短视频带来的高频刺激会使各班分泌值达到自然奖励的2~5倍。

长期沉迷于手机视频的儿童,其额叶皮层突触密度会降低约15%,其认知与记忆能力会显著低于同龄人,并且这种影响往往不可逆。

长期情绪压力

孩童的情绪感知能力并不弱于成人,长期处在高压环境中的孩子也会产生情绪问题,而长期的情绪压力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脑发育受阻。

一项来自于美国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显示:

长期处于高压环境中的孩子,其杏仁核体积会明显缩小,并且海马体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损。

这两种脑部组织的消极变化会带来记忆力情绪调节能力的下降,进而影响孩子大脑的正常发育。

并且慢性的压力还会导致大脑皮质醇水平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神经元的生长且加速海马体细胞的凋亡。

不仅会影响大脑发育,还会导致抑郁与焦虑风险。



因此,作为父母在感知到孩子情绪异常时,应正确引导;

为孩子提供着一定的情感支持,同时也应该及时反思这些情绪压力是否与夫妻相处模式相关,比如频繁争吵,对孩子采用权威式教育方式等。

此外,大量垃圾食品的摄入以及睡眠不足也会导致大脑发育受阻。

在育儿这条路上,父母们应该明白,“种一棵树”最好的时机不是十年前,而是现在,及时引导即便无法完全纠正也胜过“亡羊补牢”。

-The End - 作者-观南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