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读者朋友,我最近准备启动一个业务,与律师相关的,有读者是律师的,请与我联系,有惊喜。

两个微信可联络:guyuan9800, Glinda989,先加上,这两天拉群给惊喜。由于没有时间一个一个聊,晚上会拉群,明天晚上一起聊。



在中国,有一个特殊的现象,那就是吃市场的饭,砸市场的锅。 几家大公司外卖大战,打得如火如荼,但人们对外卖市场的看法,却大部分是错误的,他们要么痛骂某公司,要么痛骂外卖质量,要么同情骑手辛苦,骂大公司压榨。 他们全然不知,中国的外卖市场,是全世界最发达的市场,是中国市场经济的伟大成就。 你以为全世界人民都像中国人一样,动动手指就能点外卖? 我要告诉你一个事实,其实这只是中国人的特殊待遇!在地球上大多数国家,外卖依然是一种货真价实的奢侈消费!

米塞斯那句话说得多好:"一切奢侈品最初都是少数富人的奢侈品。经过或长或短的时间后,它们就成为所有人都认为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了。"

这句话放在中国的外卖市场简直太应景了,但放眼全球,外卖服务的"奢侈属性"却依然根深蒂固!

什么才是"奢侈"的真相?不是珍馐美味,是对他人时间的独占购买权!

奢侈的本质是什么?不是高档食材,不是精美包装,而是"让别人伺候自己"的特权!

想想看,从人类几千年历史来看,有多少人能够完全让别人为自己做饭、送到家门口?那都是王公贵族、达官显贵才能享受的待遇!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烧饭做菜本来就是普通人的日常劳动!

谁能把这些日常劳动全部交给别人代劳?

在古代,只有那些能够用金钱购买他人时间的特权阶层!

因此,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外卖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花钱买断了他人的时间、劳动和专业技能,让自己彻底解放。

这种对他人服务时间的购买权,在历史上一直是奢侈的代名词,今天,在中国以外的世界,也不例外。

来看看数据对比:

2023年全球在线外卖市场规模约3760亿美元。好大的数字?别高兴太早!这个市场的75%高度集中在中国、美国、欧盟核心国家、英国和日本等少数几个国家!

我给你晒晒各国的数据,看完你就明白差距有多大:

地区

人均年订单量

普及率

中国

36-48单

56%

美国

12-18单

42%

印度

2-4单

22.5%

尼日利亚

不足1单

5%

肯尼亚

不足1单

9%

看到了吗?中国人均一年能点36到48单外卖,而尼日利亚和肯尼亚的人均订单量连1单都不到!

我们先来看发达国家。

你以为美国、英国这些发达国家的外卖市场很成熟?很普及?错了!即使在这些高收入国家,外卖也依然带着鲜明的"高端消费"标签!

美国外卖为什么没成为刚需?因为贵!

在美国,一份20美元的餐品,加上配送费、服务费和15-20%的小费,最终花费可能达到28-35美元。

来看几个真实例子:

一位普通美国人在芝加哥每周工作40小时,时薪15美元。对于他们来说,难道喜欢做饭吗?但一次订餐要达到30美元左右,相当于两个多小时的工资!订两次,吃饭就得花掉一半的收入,还有休息日没工资的时候呢?

这些工薪族,一个月最多点几次,那还是在发薪日后才敢奢侈一把。

在纽约,叫一份像样的外卖至少要30美元,再加上小费至少35美元。

很多学生宿舍都要合伙起来点一次大披萨。

独自点外卖?学生们消费不起。

在英国,英国人点外卖要比在餐厅吃贵24%!

这对于日薪134英镑的普通人来说,一顿20-25英镑的外卖就占了日收入的15%-18.6%。

伦敦一项调查发现,高达78%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将外卖视为"特殊场合的享受"而非日常饮食选择。

很多伦敦人只在周五或特殊庆祝日才点外卖,平时下班再累也得自己做饭。一个月点外卖超过四次,我会觉得自己特别奢侈。"

我算了一下我公司普通文员的时薪,大概27元每小时,如果愿意节省,吃差一点的拼好饭,一小时的收入可以点两份外卖。

日本的外卖虽然包装精美,但2000日元的价格相当于普通职员日薪的11.4%。

东京一项街头采访显示,仅有约23%的上班族每周点外卖超过一次。

所以,即使在这些富裕国家,外卖也只是一种"便利型消费升级",而非我们中国人那样的"高频日常刚需"!

有人就要说了,外卖发达国家的民众消费不起,是因为他们人工贵,配送费和小费太高了,真是这样吗?

那我们就来看穷国。

如果说发达国家的外卖还算"普通人的偶尔享受",那么在非洲,外卖简直就是 不折不扣的精英特权! 在肯尼亚,外卖=阶层象征。

肯尼亚月均收入约170美元,一份外卖6-15美元,占月收入的3.6%-9%。送餐时间通常在45-90分钟。

内罗毕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该市点外卖的人群中,超过85%拥有大学学历,83%在跨国公司或政府部门工作,月收入至少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

在肯尼亚最大贫民窟基贝拉,普通人连饭都吃不饱,哪来的钱点外卖?

在尼日利亚,一单外卖≈月收入1/4

尼日利亚平均月收入只有77美元,而一份普通外卖订单价格在6.5至17.5美元之间。这意味着什么?

一单外卖就能吃掉月收入的8.5%至23%!换成日收入比例,这个数字更是惊人!

在拉各斯,点外卖和开宝马一样,都是炫富的象征。

普通人一个月薪水6万奈拉(约132美元),点一次外卖要花5000-8000奈拉(约11-17.5美元)。

你说普通人会经常点吗?"

甚至在拉各斯的富人区Ikoyi,当地一家餐厅经理也证实:"90%的外卖订单来自跨国公司高管、外国外交人员或石油公司高层。普通尼日利亚人?他们连我们的APP都不会安装。"

尼日利亚主要外卖平台Jumia Food的内部数据显示,拉各斯的外卖用户中,高达67%住在三个最富有的社区,而这三个社区的人口仅占城市总人口的4.8%。这还需要更多证据吗?

南非:隔离的消费市场

南非虽然被视为非洲最成熟的外卖市场,但其阶层区隔依然十分明显。官方数据显示,南非前10%的高收入人群贡献了全国外卖订单的65%以上!

南非第一大外卖平台Mr. D Food的数据显示,约翰内斯堡的外卖订单中,83%来自三个高档区域:Sandton、Rosebank和Melrose,而这三个区域仅占城市人口的7%。

拉丁美洲的外卖市场数据看起来还不错,但深入挖掘后,你会发现触目惊心的真相!

巴西:76%的订单来自最富有的30%人群

巴西最低月工资约264美元,一份普通外卖7-15美元,占最低月工资的2.7%-5.7%。但更震惊的是:76%的外卖订单都来自收入最高的30%人群!其他70%的人连外卖APP都很少打开!

在里约热内卢,研究人员在社区Rocinha(拉美最大贫民窟之一)进行的调查显示,在500名受访者中,只有7人在过去三个月内使用过外卖服务。而在富人区Leblon,这一比例高达92%。

甚至有巴西社会学家说:"在巴西,外卖APP是一种阶级分层的数字化延伸,是贫富差距的新表现形式。"

墨西哥社会学家的一项研究揭示了当地外卖消费的极端不平等:该国最富有的15%家庭贡献了58%的外卖支出!

墨西哥城的调查显示,政府公布的"外卖普及率24%"这个数字极具误导性。在富裕区域Polanco,这一比例高达67%;而在平民区Iztapalapa,这一比例仅为5%,且多数是小商店或微型企业的订单,而非个人消费。

墨西哥外卖平台Rappi的前市场总监甚至承认:"我们的目标用户就是月收入2500美元以上的人群,这仅占墨西哥人口的7%。我们并不关心其他93%的人,坦白说,他们负担不起我们的服务。"

印度,这个全球人口第一大国,其外卖市场典型地体现了"二元社会"的特征。 班加罗尔被称为"印度硅谷",这里的IT行业高薪人士创造了外卖奇迹。

在IT园区,几乎每个公司午餐时间都会有数十名外卖骑手在大厅等候。当地IT公司Infosys的程序员Rahul说:"我们整个部门20多人,几乎天天点外卖。我们月薪6-10万卢比(约720-1200美元),一顿外卖300-400卢比(约3.6-4.8美元)完全负担得起。"

Zomato平台的数据显示,班加罗尔特定IT园区的客户平均每月点外卖次数高达18-22次,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但就在距离这些光鲜的IT园区仅3公里的贫民窟Kundalahalli,记者走访了30户家庭,没有一户人家在过去一年中点过外卖!

"我们一家五口人,月收入才15000卢比(约180美元),一份外卖就要300卢比,这相当于我一天的工资!"

当地建筑工人Ganesh说,"我们连电饭煲都买不起,更别说用智能手机点外卖了。"

孟买:同一城市,不同星球

在印度金融中心孟买,外卖服务的阶级分化更加明显。

孟买一项调查显示,在高端住宅区Powai,88%的家庭每周至少点一次外卖;而在贫民窟Dharavi(亚洲最大的贫民窟之一),这一比例仅为0.6%!

在印尼首都雅加达,外卖摩托车随处可见,看似繁荣。但数据显示,雅加达一个城市的订单量占全国总量的43%!

雅加达南部富人区的白领Aditya说:"我一周点5-6次外卖,每次25,000-50,000卢比(约1.6-3.2美元),对我来说很便宜。"

但在雅加达之外,基本没有外卖服务。即使有,一份菜的价格加上运费,几乎等于普通一整天的工资。普通人根本消费不起。

GoFood的市场数据显示,印尼约70%的外卖订单来自全国总人口不到5%的高收入群体。

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的外卖市场高度集中在高端区域。

该国最大外卖平台Foodpanda的热力图显示,马尼拉的外卖订单有极端的地理集中度:82%的订单来自BGC(Bonifacio Global City)、马卡蒂和阿拉邦等富人区,这些区域仅占大马尼拉区人口的13.5%。

普通的菲律宾人月收入约160美元,一份外卖起码要200-300比索,一个月点一次外卖,就等于两天的工资没了!"

好了,总结一下,在全球大部分国家,外卖就是奢侈品,需求弹性极高。

2020年疫情和2022-2023年通胀期间的数据是最好的证明:

  • 南美外卖平台活跃用户在通胀期减少了7%-18%

  • 印度数据显示,收入减少10%导致外卖消费减少约23%

  • 非洲市场在经济震荡期,外卖订单减少比例高达35%

这些高弹性特征,完全符合经济学中"奢侈品"的定义!

而在中国,三四线城市外卖渗透率依然保持在30%以上,县城也有相当规模的外卖市场,这在全球绝无仅有!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中国人却点得起外卖呢?可以说,在中国,吃外卖,根本不是什么高消费,而是无数所谓“最底层”民众随意可以消费的东西?

甚至有很多老人、保守主义者、食品安全爱好者们,还天天说,坚决不吃。

中国的外卖价格令人难以置信地低廉:10-35元人民币一餐,配送费只有2-6元! 哪怕那些天天说自己月薪三千的人,一份20元的外卖只占城镇居民日均收入的20%,对一二线城市白领更是低至4%-8%。这比美国、英国甚至印度都低得多! 如果去拼好饭,大部分是10块左右,即使月薪三千的人,也可以轻松消费,只占日收入的10%。

从写字楼到普通住宅区,从高档小区到城中村,各种人都点外卖。写字楼白领点,街边小店的店员也点,工地上的建筑工人同样点!"

这一奇迹背后是什么?

第一,高密度的城市化发展

中国这四十年历经了高速城市化,人口密度非常高,中国的一二线城市人口密度全球领先,骑手10分钟内可以覆盖数万人口,规模效应惊人。

上海中心城区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2万人,而孟买虽然总密度也高,但其富人区和贫民区泾渭分明,无法形成规模效应。

第二,互联网和支付基础设施全球领先!

中国的移动支付普及率和便捷程度位居世界第一,大幅降低了交易成本。而这个普及率,是全球资本投入中国互联网企业带来的。

是因为更为宽松的营商环境,吸引了全球资本的投资。没有这些基础设施,不可能有这么发达的外卖互联网市场。

不同于尼日利亚67%和埃及72%的现金支付比例,中国外卖几乎100%线上支付,效率提升显著。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外卖还要到付现金。

第三,大量的资本投入外卖领域

阿里和腾讯在美团和饿了么背后投入了数百亿美元。

这些投资创造了中国的外卖市场,并且,构建了外卖市场的IT基础设施,没有这些IT基础设施的投资,想要快速调动几亿用户的需求和上千万骑手的运力,是做不到的。

第四,社会分工极致深化!

市场经济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分工,每一个人都不再自给自足,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事务,都外包给其他人,才叫作一个越来越发达的市场经济社会。

中国的餐饮企业分工也在快速细化,出现了大规模的中央厨房,还有专门从事切配加工的第三方公司,送到餐厅,让餐厅的生产效率提升。现在还出现了炒菜机产业,进一步提升效率。

即使是食材,也出现了大规模的养殖生产企业,降低了食材成本。

分工越细,成本越低,价格也越低。

我在九十年代前,不要说外卖,连餐厅都没有进过,从未在餐厅吃过一次正餐,只是在重要日子去吃个小吃,馄饨和点心。

现在,让一个餐厅的大厨师,给我炒个菜,送到我家来,正是我的日常生活,即使是一个连锁大店,送一份普通餐,也仅需要三十多元。

奢侈品向必需品的转变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持续的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基础设施完善和社会财富积累。

在全球大多数地区,外卖的"奢侈"烙印还将持续很长时间。

记住这个道理:外卖的每一单,都是对市场经济奇迹的见证。

当然,最后还是会有人说,这是建立是压榨骑手的基础上,但是要从另一个角度来计算,那就是,骑手们的收入,一个月可以点多少外卖?

便宜的外卖,便宜的拼多多,不也让外卖骑手每月实际可得在增加吗?事实上,大部分外卖骑手吃饭,依靠受益于便宜的餐饮,使得吃饭这件事负担不重,而在欧美很多骑手吃不起外卖和堂食,还得回家自己做,在第三世界国家很多骑手只能啃干粮或依赖家里有人做饭。

每一个领域都便宜了,所有人的生活水平就上去了。市场经济的特征不是名义收入的上升,而是能购买产品总数的上升。

这一切,来源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市场化进程 。而市场化进程的根基在于私有产权和对其的法治保护。

减少对各行各业的管制,让自由市场发挥作用,保护一切市场主体包括企业和劳动者的权利,让他们可以自由交易、自由合作,一个繁荣的世界,自然会开启。

中国领先于其他国家的领域,大多是市场化程度更高的领域,中国人,不要生在福中不知福,吃市场的饭、砸市场的锅,天天要求各种管制和干预,最终只会毁掉自己的美好生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