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现象级的影视作品《我不是药神》,不知道感动了多少人。而作为电影故事原型的陆勇,他的故事更加令人感动。明明自己也是一个白血病患者,可是陆勇却冒着违法的风险险救了1000多人,差点让自己身陷牢狱之灾。
那么,究竟是什么促使陆勇这么做的呢?为什么会有上万人为陆勇发声,要求法院判他无罪呢?
名校毕业、事业有成、家庭幸福,正当陆勇享受着美好的人生时,命运给他开了一个玩笑。2002年,陆勇的身体开始频繁发出警报,起初他并没有当回事儿,可是眼见情况逐渐严重,他在家人的催促下去了医院。
当从医生口中听到“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这几个字时,陆勇的大脑一片空白,一时间有些难以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
等回过神来后,陆勇立即向医生咨询治疗方案。而办法也无非就两个,一是造血干细胞移植,二是吃特效药。
造血干细胞移植需要严格的配型筛选,想要找到合适的配型无异于大海捞针,而且就算找到合适的也有一定的风险。于是,陆勇选择了吃药,而针对白血病最有效的抗癌药就是瑞士生产的格列卫。
虽然格列卫能够有效控制病情,但是其高昂的价格对病人来说实在是很不友好,一盒23500元,可是却只够服用一个月。而且这个药一旦开始服用就不能停,否则病情会迅速失控。
如此高昂的价格,即使陆勇家境殷实,依然感到不堪重负。短短两年的时间,陆勇就花了将近60万,几乎掏空了他所有的积蓄。屋漏偏逢连夜雨,更加令人悲痛的是,陆勇的父亲在外出筹钱的时候,遭遇车祸没有抢救回来,而第二天就是陆勇37岁的生日。
在与白血病抗争的日子里,陆勇加入了一个白血病患者的交流群。来自天南海北的病友在网络上交流病情、分享生活。陆勇发现许多病友都吃不起格列卫,看到那一个个退群提示,陆勇的心情格外沉重。
此时陆勇脑海中不禁想到:如果有一天自家的积蓄花光,那自己又该又该怎么办?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陆勇产生了寻找替代格列卫的低价药的想法。
2004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次偶然的机会,陆勇从国外病友那里得知了有一种印度仿制药,药效和瑞士格列卫差不多,但是价格只有格列卫的八分之一。这个消息犹如黑暗中的一束光,重新点燃了陆勇的希望。
仿制药毕竟不是正版药,是否安全有效不得而知。在经济压力和求生欲望的双重驱动下,陆勇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经过一番周转买到了价格只有3000元的印度仿制药。
陆勇以自己为样本,把之前的格列卫换成了印度药。在服用期间,陆勇去医院检查,显示所有指标都正常,自己的病情并没有因为换药而继续发展,这让陆勇高兴坏了。
自己找到了廉价的仿制药,可是病友们怎么办呢?看到病友们在黑暗中痛苦挣扎,陆勇无法视而不见,于是就把仿制药分享给了他们。没过多久,这个药就在病友群里传开了,大家纷纷找到陆勇,请教他如何去购买这个药。
随着知道仿制药的病友越来越多,为了给大家的购买提供便利,陆勇组建了一个新的交流群,还专门写了一个购药手册。看到病友们因为自己的分享延续了生命,陆勇切身体会到了什么叫做责任。
虽然3000元的价格已经瑞士比格列卫低了许多,但因为在先前的治疗中已经花完了积蓄,对许多患者来说依然无力支付。为了帮助更多的人,陆勇联系到印度厂商,飞过去亲自和他们谈判,凭借多年做生意的经验,陆勇逐渐把每盒的价格谈到了200元,这下就算是普通家庭也能吃得起了。
在代购的过程中,陆勇始终维持着零利润,甚至有时候还会亏钱。在众多患者的心里,陆勇就是他们的救命恩人,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他们生命中的黑暗,给了他们活下去的希望和勇气。
为了方便汇款,陆勇在网上买了三张信用卡,却没有料到以后给自己带来了大麻烦。
2013年,警方在调查信用卡案件时盯上了他,于是迅速将其逮捕,紧接着又查出了他代购药品的事。陆勇因为“走私违禁药品”和“妨害信用卡管理”而遭到了逮捕,这个消息在白血病患者当中炸开了锅。
无数病友自发汇聚起来写联名信,在街头游行、静坐抗议,向法院请愿求情,呼吁“无罪释放陆勇”。事件爆发后,陆勇进入了大众的视野,无数人对他的善良和勇气感到钦佩。
在强大的舆论压力和法律界人士的呼吁下,检方不得不重新审视案情,最终在2015年,湖南沅江市检察院最终撤销了对陆勇的起诉。
不过事件的影响不止如此,2016年最高法院专门修改了相关法律,不再将进口未获国内认可药品按假药论处。
2018年,格列卫等一批进口抗癌药被纳入医保目录,并实施零关税政策,大幅降低了患者的用药成本。
陆勇只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患者,可是他凭借着一番赤诚之心,用自己的微薄之力挽救了成百上千条生命,更是以一己之力促进了医疗体制改革。
陆勇用平凡之身诠释了什么叫人间大爱,希望每个人都能以陆勇为榜样,用自己的行动,为社会进步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资料:
人民网:救命之药与血癌患者面临的困局 2015-1-26
央视财经:记者调查:白血病患者跨国购药为何被捕 2014-12-29
新京报:《我不是药神》原型陆勇:只是个患者,不是“药侠” 201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