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大地历经500余年诸侯混战,此时的秦国经商鞅变法百年积累,形成奖励耕战的军国体制。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赢政扫平六国,举行登基大典,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王朝秦朝正式诞生。
而秦始皇对中国历史带来的影响和贡献是不可估量的。
秦始皇接受李斯建议,废除分封制郡下设县,形成三级行政体系,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任期制取代世袭制,这种制度打破了贵族世袭特权。
与此同时,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
这种制度设计使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如秦始皇每天批阅公文达百余斤,事无巨细皆需圣裁,虽劳心劳力,却确保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经济角度上来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货币各不相同,换算十分复杂,导致各国之间的贸易交流很不通畅。
秦始皇颁布诏令废除贝币而推行钱币,以秦国钱币为基准统同步推行度量衡标准化政策。
尤为重要的是,秦始皇诏令丞相李斯主持文字整理,创立小篆作为官方标准字体,同时在民间推广书写更便捷的隶书。
这一举措使原属楚地的长江流域百姓与秦地的黄河流域首次共享统一的文字系统,为不同地域的文化融合奠定了关键基础。
此外,战国时期各国道路规格不一,战车通行受阻。
秦始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下令以咸阳为中心修筑驰道。
这条道路东至齐燕、南抵吴楚,路面宽达50步,两侧遍植青松,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级交通干道。
对于边防,秦始皇不仅北击匈奴、设九原郡,还下令将秦、赵、燕三国旧长城连接,修筑成西起临洮、东迄辽东的万里长城,有效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侵扰。
这一举措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不仅巩固了秦朝北方边境的安全,还在一定程度上对华夏文明的稳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保障作用。
虽然秦代法律以严酷著称,历史也记载了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因暴雨延误戍期,被迫起义,揭开反秦序幕。
但考古发现显示秦律并非一味苛责。
《睡虎地秦简》中 “水雨,除兴” 条款,明确因暴雨导致工期延误可免责,说明史书对秦律的记载存在片面性。
所以很多人认为,真正的问题在于法律执行并不灵活,郡县官员为完成中央下达的赋税、劳役指标,往往过度使用刑罚。
无论如何,秦始皇开创的制度框架,经汉代改良,成为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模板。
秦代之前,百姓认同齐人、楚人身份,秦代之后,秦人成为统一的国民称谓。
虽秦亡后恢复六国称号,但汉代 “汉人” 的形成,实为秦代国家认同的延续,从西晋统一、隋唐再造,到元明清的长期统一,皆可视为秦代制度的呼应。
秦始皇的一生充满矛盾,他是千古一帝,也是暴君,他推行的改革奠定了中国基本制度框架,却因急于求成导致王朝短命。
但正是这个备受争议的皇帝,完成了中国从封建割据到中央集权的关键转型。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统一的制度、文化和认同感,是抵御分裂、走向强大的根本保障。
这种理念历经两千年风雨,至今仍在塑造着中国的国家形态与民族性格。
参考文献:
《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汉制度史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