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战斗力一流的国家有三个,其中中国军队是最文明,同时也是对我们造成最大威胁的敌人,他们的意志坚如钢铁,美国军队只能吃一天的口粮,他们却能坚守一个星期,其他国家根本不值一提。”
晚年的李奇微,对于朝鲜战场上的中国军队,如是评价道。
也许有一些不太关注军事的年轻朋友们,不太了解李奇微这个人,只看字面甚至觉得这还是个中国人的名字,其实不然,他可是个地地道道的的美国人。
此外,他还担任美国陆军上将联合国军”总司令等军职,是世界著名军事家,以在朝鲜战争中,对美国军队的战略调整,以及对志愿军的遏制行动在军事界闻名
年轻的朋友可能对这个职位也不太了解,那就这么给大家解释吧,在李奇微接任美国陆军上将这个军职前,上一个任命此军职的是麦克阿瑟,没错,就是那个常年混迹于各种大型纪录片的“著名五星上将”麦克阿瑟。
前面也提到了,李奇微在我们的抗美援朝战役中,因限制我军而出名,面对我们这支英勇无畏,保家卫国的志愿军战士,想要压制我们,绝非易事,那么,这位“五星上将的接班人”,到底用了什么样的军事策略呢?
就让我们把时间拉回上个世纪,同志愿军战士们一起,回顾一下这场荡气回肠、震撼全世界的正义之战!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派军干涉朝鲜内政,派军舰直接驶入了台湾海峡,此外,美军还不听警告,擅自越过“三八线”,将战火烧到了中朝边境,严重威胁中国安全,朝鲜政府也请求中国出兵援助。
面对复杂的形势,毛主席和党中央全面分析了战争双方优劣条件,认为美国军事实力固然强大,但是在政治上孤立、军事上尚存弱点。
同时,毛主席等中央领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认为出兵参战对中国、朝鲜、东方乃至世界都有利。我们的党和军队也有对抗过先进武装力量的实战经验,再加上我们的军队有数量优势,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可以一战。
正所谓“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若不出兵,美国还是会得寸进尺,届时中国或将面临更大的安全威胁,经过多次会议讨论,权衡利弊,最终形成共识,作出了出兵“抗美援朝”这一伟大的战略决策。
到了战场,狂妄的麦克阿瑟指挥习惯了美国精良的先进部队,认为美军无论打谁都应如探囊取物一般容易,甚至还没开战就先扬言,美军将在圣诞节之前结束战斗并取得胜利。
但是,令一贯坚持利己主义的美国人理解不了的是,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军人在面对国家受威胁的时候竟能爆发出如此震撼的力量,他们没有想到我们志愿军竟如此勇猛无畏:
抗美援朝战争堪称荡气回肠——我们的志愿军以血肉之躯对抗钢铁洪流,在冰天雪地中卧薪尝胆、在枪林弹雨中舍生忘死,上甘岭的焦土、长津湖的冰雕、金城反击战的雷霆之势……每一场战役都书写着震撼人心的英雄史诗。
就这样,美国军队虽然装备堪称“豪华”,但还是被志愿军打得接连溃败,甚至刚开战不久,就有了连败的战绩,战场在不断地南下,战线也也一度被志愿军推回到了“三八线”附近。
美国方面也看到了麦克阿瑟的狂妄傲慢,这种轻敌状态下所做出的指挥,自然是很难取得战斗的胜利的,所以,他们也在物色着新的指挥人物。
麦克阿瑟退居二线之后,来了一个名叫沃克的指挥官,担任临时的指挥作战任务,但值得一提的是,他虽然有指挥权,但军职仍然是美国第八集团军第一任司令官,并非真正意义上接替了麦克阿瑟的“联合国军”总司令。
沃克上任之后,美国军队仍然没有太大的起色,沃克的决策也属于中庸那一档,其实,与其说是他的指挥才使得后人印象深刻,倒不如说是他在战场上的死因使然。
1950年冬天,沃克乘车从议政府前往汉城路途中,因与路上一辆卡车相撞,因车祸当场死亡,官方解释为卡车司机是为了躲避路边的难民,并无刺杀性质。
不管如何,但就结果来看,联合国军又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局面。于是乎,时代的使然、命运的抉择,李奇微登场了。
刚上任的李奇微,真可谓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但得益于自己是空降兵出身,比常规军种要更重视地形、地貌等因素,所以,彼时的李奇微,对朝鲜战场也有自己独到的理解。
此外,李奇微也很反感纸上谈兵那一套,他总是直冲前线,结合志愿军与美军的实时战斗状态,左右逢源,对症下药,志愿军也因此总是陷入苦战,更有志愿军战士直言:“李奇微要比麦克阿瑟难对付的多。”
对此,麦克阿瑟也很赏识李奇微的务实严谨,给了他足够多调兵遣将的权力,但李奇微对我们的研究,却丝毫没有停止。
他在翻看双方的战斗日志时,惊奇地发现,我们志愿军每波攻势,大都在7天的时间左右浮动,这也让他明白了志愿军的后勤资源补给一直处于短缺状态,战士们不得不每七天就得补给一次。
所以,面对这种“礼拜攻势”,李奇微下令,与我们展开拉锯战,不急于靠一次性总攻取胜,而是延长战线,拖延时间,与补给短缺的我们就这么耗着打着,所以志愿军再次陷入苦战。
不过,志愿军这边,我们的彭德怀司令,也一眼看出了问题的关键,与周恩来总理共同商讨对策,不久之后,志愿军也有了后勤部队司令部,在物资补给方面得到了极大的补充。
前方作战英勇无畏,大后方有补给充足,志愿军作战,更是如虎添翼,愈战愈勇,美国方面,也逐渐有了要撤兵的念头。
前线指挥的李奇微,被美国方面以别处所需为由调走,不久之后,就与我们签署了停战协议,虽然协议上显示双方是平手,但是明眼人一看便知,美国这一战输的很彻底。
李奇微的晚年,仍然对志愿军的勇猛心怀余悸,他也不止一次的表示过:
“如果世界上还有国家要与中国军队作战,那这个国家一定是愚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