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7日,是开国上将、人民空军奠基者刘亚楼同志逝世60周年的纪念日。
在这特殊的日子里,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携手福建省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福州市三山名贤文化中心、福州市革命英烈纪念园管理中心,共同联合主办了“碧血长空・铁翼永翔”纪念主题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活动还特别邀请了刘亚楼将军之女刘煜鸿、刘煜珍女士出席。
“碧血长空・铁翼永翔”纪念主题活动举行
上午9时,纪念活动在歌曲《红梅赞》与《绣红旗》中拉开序幕。
据了解,这两首曲子,都选自歌剧《江姐》。196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将小说《红岩》中有关江姐的故事搬上歌剧舞台,由刘亚楼将军亲自指导、修改剧本,一经演出便轰动全国。
随后,福州市革命英烈纪念园管理中心陈雯烨,为现场来宾带来宣讲——《为革命更上一层楼》,带领与会人员走进刘亚楼将军的传奇人生,一同感受他为革命更上一层楼的坚定信念与伟大情怀。
在现场,福州市纯真妙语语言艺术少年代表还深情朗诵了《汀江边的神枪手——刘亚楼将军》。
活动现场,三山人文纪念园林军董事长与大家分享了他建设将军山纪念园的初心与刘亚楼将军雕像落定在此的过程。林军董事长表示:“为了每一份纪念,是我们三山人文纪念园始终秉持的理念。”
“我们建设刘亚楼将军塑像,构建起物理空间的纪念。我们承办今天的活动,更重在对将军精神的传承纪念。未来,我们将持续开展这样的纪念活动,以将军精神为聚,让更多的年轻人触摸历史脉搏根据红色血脉照亮前行的路。”
钟兆云:“没遇见英雄是自己一生的遗憾”
“没有英雄的时代是时代的悲哀,没遇见英雄是自己一生的遗憾。”活动中,《刘亚楼上将》一书的作者,福建省委党史方志办副主任钟兆云还分享了自己为刘将军创作传记,走访各地搜集第一手资料,据实撰写的历程。
在座谈环节的最后,刘亚楼之女刘煜鸿女士也从自己的角度向在场来宾讲述了将军父亲的故事。
“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我觉得父亲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品质——就是无私。真的是全部的身心、心思都放在革命工作上,父亲对工作要求极高,一分钟都离不开工作。”
刘煜鸿女士说:“父亲生病时,母亲曾劝他先放下工作安心治病,但父亲却说:‘人的脑子又不像电灯的开关,说关就关上了。这个人的脑子让我们不思考问题呢是不可能的不工作也是不可能的。’”
当天,与会人员还到刘亚楼将军的雕像前默哀敬思。
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的代表钟雅婵,在现场朗诵了《上将军赋》。
因胆大心细、完成任务出色得“精灵兵”美称
公开资料显示:刘亚楼,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1955)。原名刘兴昌、刘振东,曾用名撒莎,化名王松。1910年4月8日生于福建省武平县湘店乡湘洋村一个农民家庭。9岁时读私垫,10岁上崇德小学。1924年入湘店高等小学,1926年考入长汀省立第七中学。
不久辍学回乡,任教于崇德小学,在校长刘克模的引导下,接受进步思想,开始从事革命活动。曾联络48名热血青年成立“铁血团”,并被推举为农民组织“大青年会”领导人。192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闽西游击队任班长、排长。
因其胆大心细、完成任务出色,得“精灵兵”美称。12月入红4军随营学校学习。1930年起在红12军任连长、营长兼政治委员,在第4军第3纵队任第8支队政治委员,曾参加文家市、第二次攻打长沙和吉安等战斗。
后任第12师35团政治委员,第11师政治委员,红1军团第2师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在行军和作战中重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注重对官兵进行群众纪律和爱国主义教育。
1934年10月随红一方面军主力长征,与师长陈光率部担任前卫,多次承担急难险重任务,诸如突破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进攻遵义、四渡赤水、夺取泸定桥等战役战斗。
1935年6月红一、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今小金)会师后,任红1军团第1师师长、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又称陕甘支队)第2纵队副司令员。到陕北后,任红1军团第2师师长,参加直罗镇、东征战役。
1936年6月入抗日红军大学学习,毕业后任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
曾在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参加苏联卫国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1月任抗大教育长,协助林彪、刘伯承、罗瑞卿等组织教学工作。1939年到苏联,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以惊人的毅力刻苦学习俄语,很快攻克了语言关。1942年毕业后在苏联红军中实习,被授予少校军衔,并参加苏联卫国战争。
1945年8月随苏联红军进入中国东北地区对日军作战。
1946年2月后任东北民主联军参谋长,兼任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校长。着力加强司令部机关的基本建设,举办参谋训练队,翻译《红军参谋业务条令》,培养和提高参谋人员的业务能力,并组建测绘学校,训练绘制军用地图的专门人才。
同时参与组织指挥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和东北1947年夏、秋、冬季攻势作战。1948年任东北野战军和东北军区参谋长、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协助林彪、罗荣桓组织实施辽沈战役和入关行动。平津战役中,任天津前线指挥部总指挥。
战前,多方收集、分析敌情,亲临第一线选择主攻方向,并根据平津前线总前委的意图,提出“东西对打、拦腰斩断、先南后北、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1949年1月指挥5个军向天津发起攻击,经29小时激战,全歼守军13万人,俘国民党军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
同年4月任第四野战军第14兵团司令员,率部进军中南。
受命组建空军,被称为“中国空军之父”
1949年10月出任空军司令员,受命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在空军初创阶段,在原航空学校的基础上,组织建立了7所航空学校;主持制定了在陆军基础上建设空军的方针,迅速组建空军部队。
朝鲜战争爆发后,参与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参加抗美援朝作战。朝鲜战争结束后,带领空军部队担负日益繁重的国土防空任务。
曾总结制定“一域多层四四制”的航空部队战术原则;提出“稳步前进、完成计划、提高质量、保证安全”的飞行训练方针;主持编写空军首批各种条令、条例、教材、操典和训练大纲;先后领导建立空军学院、空军工程学院、高级专科学校、航空学校、航空预备学校等29所院校,为全面加强空军正规化建设起了重要作用,使空军部队成为一支训练有素、具有相当规模的重要国防力量。
1959年9月仟国防部副部长兼空军司令员、中共中央军委委员。1960年兼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和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是第一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1964年被选为中国人民航空运动协会名誉会长。
1955年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65年5月7日在上海病逝。通晓俄文,译有《红军野战参谋长业务条令》《斯大林论克劳塞维茨》《斯大林给拉辛的信》等著作。
【资料来源:三山人文纪念园官方微信、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福建纪检监察官方微信】
编辑:张喜斌
统筹:李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