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青年出品
摘要:青岛这个和稀泥的判决,则让人充满迷茫和困惑,我该怎么走路?我走路时眼睛该看哪里?我该与前面有行人保持何种距离?社会变坏,是从讲规则的人失去自信开始的,一个和稀泥、坏规则的判决,污染了正义之源,模糊着常人正义感,制造着这种大恶。
青岛大妈转身撞人案创造了一个新词,叫“行人安全距离”。“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扶”曾引发扶人恐慌,“不是你走得太近,别人转身怎会撞倒”,估计要吓得人不会走路了。
案子本身很简单,刘大妈与王某一前一后走在人行道上,刘大妈一边走路还一边打电话,突然,她毫无征兆地转身折返,走在后面的王某躲避不及,重重相撞。大妈骨折,竟向王某索赔10多万,竟然,竟然,竟然得到了青岛法院的支持。哪条法律规定了“行人安全距离”?谁会预判到前面的人会突然折返?追尾,是后面的错,倒车,也是后面的错!怎么?逼着人以后见到老人就绕道走了?糊涂官判糊涂案,所谓的“案件圆满化解”,这“稀泥”和的!法律判决永远不要与常人常情常理为敌。
人行道一侧,人往前面走,这是基本的规则,前行是正常,而“往后走”则反常——当然,人行道也不是不可逆行,但逆行者需要尽充分的注意责任,尊重前行优先的路权与方向权,保持安全距离,避让往前走的人,而前行者对逆行者无避让责任。唉呀,把这样一个众所周知的常识掰开了揉碎了说,是一件挺别扭的事。别扭在于:一句话的道理,自身明见的常识,非得逼着人“上升到大道理的层面”反复阐述。说白就是了,正常往前走天经地义,你突然折返逆行撞了人,把别人撞伤了你要负责,自己撞伤了自己负责,还要跟别人说“对不起”。
如此清楚不过的常识,怎么到了法官那里,成了正常行走“要保持安全距离”,被逆行的撞了还要赔7万。更荒诞的是,竟然被相关法院当成普法案例进行宣传,让走路的人要与前方“保持安全距离”。这种教人走路的普法理念,显然是让人不会走路了:太难了,我得充分注意,别被后面走得太快的冒失鬼追尾,我还得防着前面的大爷大妈们,别被突然折返的他们撞了。保险公司是不是得开发个走路保险了,叫“防折返索赔险”。
多明白不过的常情常理,被一个“案件圆满化解”的和稀泥判决,打得稀里哗啦,不知道走路时眼睛得看着哪里了,也不知道怎么保持“行人安全距离”。
显然,这又是“谁弱谁有理”“谁受害谁有理”,扭曲了法律与常识,与常人常识感为敌。说白了,就是没有原则,只看身份。换几个场景,看法官会怎么判决?
如果是一个壮汉,突然折返,撞了后面正常走路的老人,老人摔倒骨折,怎么判决?
如果是一个老人,突然折返,撞了后面的孕妇,孕妇摔倒受伤,怎么判决?
如果是一个老人,突然折返,撞了后面的老人,两个老人都骨折,怎么判决?
如果是一个壮汉,突然折返,撞了后面的另一个壮汉,前面的壮汉骨折,怎么判决?
如果是一个老人,突然折返,撞了后面的大树,撞出脑震荡,怎么判决?是不是要砍掉大树,再让栽树的人赔钱。
换一个场景,是想表明,无论何种场景,无论是什么人,无论谁看起来是弱者,无论谁受伤,决定判断和判决是基本原则,而不是身份。哈耶克说,法律与命令的区别,在于它所具有的一般性和抽象性。所谓抽象性,指的是这套规则只关注抽象的过程,而不关注具体结果和相关者的身份。法律这种非人格化的制度设定,才能做到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人,而不是针对什么特定目的。无论你是老人还是年轻人,你逆行撞人,没有尽充分注意的责任,侵犯了别人路权与方向权,你就得承担责任。
法律不强人所难,法官不能随便“造法”,这种案例场景下随意造出“行人要遵守安全距离”的要求,采取“增加行人正常行走义务”的扩张解释,用“安全距离”这种不确定、模糊的概念颠覆常理,破坏了常人行走的合理预期,让人无所适从。
想起一个不和稀泥的案例,因为对法律和常理的尊重,引起公众极度舒适。“你自己穿马路造成交通事故,怎么好意思叫警察定驾驶员责任!”前段时间一则上海交警“教科书式执法”的视频火了。视频中,一名女青年拖着行李箱,不看红绿灯,一边过马路一边打电话,迎面开来的一辆汽车一直在尝试避让,但还是发生了事故。警察到场后,女子要求驾驶员担责,“我是行人,他是汽车,他撞了我,难道一点责任都没有吗?”但警察却明确告诉她“汽车没有责任”。公众的舒适感在于,让自己有了稳定的预期,强化了“遵守规则总不会吃亏”的自信。
而青岛这个和稀泥的判决,则让人充满迷茫和困惑,我该怎么走路?我走路时眼睛该看哪里?我该与前面有行人保持何种距离?社会变坏,是从讲规则的人失去自信开始的,一个和稀泥、坏规则的判决,污染了正义之源,模糊着常人正义感,制造着这种大恶。
这本《时评中国5:用批判性思维阻断庸常》,如书名所呈现,就是分享深度观点表达的一些思维方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受了太多“理所当然”,太多“理所当然”冻结在丝滑的判断中,让我们的很多写作停留于肤浅的表面,在观点的“自由市场”中缺乏竞争力。相比前面几本“时评中国”,本书更重视阅读积累和思维方法的训练,如何有效率地阅读,如何在阅读中形成积累,如何在日常养成批判性思维方法,如何找到有竞争力的角度,如何让表达既有深度又有美感,让时评和议论文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本书每一章前特别增加了“10个阅读与积累技巧”“10种让角度与众不同的方法”“增加语言感染力的10个途径”“迅速提升写作流畅感的10个步骤”等方法卡片,提升快思、快写、快传的写作实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