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11月,淮北公立雪枫小学全体师生合影。

淮北公立雪枫小学——洪泽湖西畔的一所特殊学校

赵连军

全民族抗日战争后期,在洪泽湖西畔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核心区半城一带,曾经有一所特殊的学校——淮北公立雪枫小学。这所学校名称具有特殊的意义,入校的学员也比较特殊,虽然这个校名存在时间不长,其“血统”却绵延至今,颇负盛名。

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后,一些抗日烈士子女和我党我军干部子弟或兄弟姐妹不堪忍受敌人的迫害,纷纷从敌占区或国民党统治区来到根据地,也有一些小同志由地下党护送来根据地。其中,河南省杞县的董明纲因为父母和两个叔父都参加了抗日革命,在家乡无法存身,由杞县地下党组织于1942年秋以逃荒要饭的名义,送到洪泽湖畔新四军第四师司令部,经邓子恢政委和张震参谋长批准安排到后勤部酒厂当勤务兵。1943年,时年12岁的王志忠和弟弟在母亲带领下一路讨饭,经过无数次盘查,无数次磨难,也终于到达淮北根据地,找到了参加抗日斗争的父亲,母亲被分配到第四师卫生部休养所洗衣班,他自己则被分配到看护班,为伤员送水、送饭、倒便盆。此时,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固派对我抗日人员亲属追捕、惨害更凶,很多在日军占领区、游击区和江浙等地的我地下工作者的子女弟妹,生活无着,甚至无栖身之地,不少人秘密奔赴淮北抗日根据地。


1945年秋,雪枫小学教职员在在淮北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前合影。

随着时间的推移,来到第四师的小孩越来越多,他们有的是烈士子女,有的父母正在前方和敌人搏斗,有的父母在敌后坚持游击斗争,有的父母在敌占区做地下工作。他们自己也有不同的经历,有的在革命队伍里成长,有的在游击区过游击生活,有的在农村放过牛,有的大城市做过童工,有的上过小学,有的一个大字也不识。他们来自四面八方,浙江、上海、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河南等地,年龄最大的二十来岁,最小的仅八九岁。怎么妥善安置他们,成了淮北区党委和第四师首长们关心的大问题。1944年春,经第四师政治部主任吴芝圃提议,领导机关研究决定,将部分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小孩集中起来,又将部队里的“红小鬼”也调来,在泗南县窦冲(今泗洪县魏营镇豆冲)建立了一所特殊的学校——淮北抗日小学。来自河南的董明纲和王志忠都成为了学校的第一批学员;来自上海的学员陈文锐(姐姐当时在第四师拂晓剧团)只有9岁。

淮北抗日小学初建时,校址在窦冲东头的关帝庙里,三间正堂,东西各三间厢房,老师、学生、勤杂人员和伙房都在庙里。学校归第四师政治部直接领导,属正营级单位,由师政治部负责选派教师和领导干部,第四师供给部负责供应,师生全部实行供给制。学员按战士待遇,每人每月发津贴费抗币250元。学校的组织机构按大队、中队、小队、班编制,每班10人。学员全部穿军装,部分年龄稍大的配备武器。学校没有固定的教室,上课时,老师用粉笔将字写在庙门上,学员坐在地上,跟着念,并用树枝在地上学着写。

淮北抗日小学的教育方针和任务,一是对学员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主要是以政治课程为主,使学员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鲜明的政治观点和机智灵活的工作方法,培养为党政军服务的人才;二是根据形势和党的中心任务需要,经常组织学员到群众中去,积极向当地群众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和方针政策;三是协助地方政府搞减租减息,动员群众参军、参战,安抚军烈属,帮助地方组织妇女和儿童团;四是组织全体师生员工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增产增收,节约资金,支援前线。

淮北抗日小学按延安抗大精神“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和“大纪律八项注意规范生活和行为。每天早晨天不亮,值班队长哨子一吹,大家迅速起床,打好被包,以队为单位跑步进入操场(老乡家的打麦场),集体出操。吃饭前先唱歌,然后每班以一瓦盆菜为圆心,围蹲成一个圈,吃饭速度极快,洗好碗筷,准备上课。晚上有时开班务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检查宣传和生产情况,有时搞宣传或自习。为了节省灯油,不去宣传时都睡得比较早。为了提高学员们的应变能力和反应速度,经常半夜紧急集合。听到紧急集合的哨声,快速起床,打好被包,带上自己所有的物品,拉出去走几公里。所以,每人的生活学习用品平时都必须处于战备状态。学校每转移到一个新驻地前,要为房东家的水缸挑满水,送还铺草、门板和所借的其他生活用品,把房子、庭院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干部和民运委员到各住户家检查,如有损坏、丢失物品,一律按价赔偿。临行前站队唱歌,向群众道别,以表谢意。驻地群众热情相送,处处洋溢着军民的鱼水深情。老乡们夸奖说:“你们这些小兵,跟新四军老兵一样好。”

雪枫小学师生合影。前排左起:张亚元、( )、胡书明;后左起:杨恩田、郑樵民、朱沿海。


雪枫小学师生在淮北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前合影

1944年麦收时节,淮北抗日小学师生在大队部的领导下,各小队都组织了帮助老百姓护麦收麦抢收小组,一面帮助群众割麦,一面站岗放哨,防止敌人搞破坏。

1944年8月,第四师师长彭雪枫率部西征(见本书《雪枫镇》),进行恢复豫皖苏抗日根据地作战。秋后,日伪军趁第四师主力西征机会对淮北根据地局部地区进行“扫荡”,抗日小学全体同志奉上级命令就地埋伏,分散到各村老百姓家隐蔽。当时,女学员杨希芝和周景玉被分配到一户姓刘的大妈家里。因天气较冷,身上穿的衣服又少,加上年龄小,身质虚弱,杨希芝浑身发冷、高烧不止,一连几天没有吃饭。好心的刘大妈熬姜汤,吴老师用自己的津贴给她买药。在她们的精心照料下,杨希芝的病慢慢好了起来。这年冬天,学校由窦冲转移到洪泽湖西岸的朱台子村。这时,学校为每个学员制做了一块宽25公分、长30公分的木板,木板系在被包后面,写上当天宣传时要用的生字,行军时,老师走在最前面,排成纵队,队伍中第一个学员能看见先生被包后面的字,第二名学员看见第一名学员被包后面的字,以此类推,每个学员都能在行军中看见当天要学的字。刚到朱台子不久的一天夜里,下着大雪,大家都睡得正香,突然一阵紧急集合哨声响了,领导传话说“有敌情,要立即转移”。大家急忙打背包在院内集合,大约10分钟就出发了。大家冒着大雪,先顺湖边跑了一阵,又急转弯,翻了几道高地,最后进了一个村庄。这时大家才省悟过来,原来是搞“军事演习”的紧急集合。

1944年9月中旬,彭雪枫师长在八里庄战斗中不幸牺牲。为了纪念彭雪枫将军,淮北抗日小学奉淮北区党委和第四师兼淮北军区命令,于1942年春更名为雪枫小学,又称雪枫干部子弟学校,简称雪枫干校,划归淮北区党委和淮北行政公署直接领导,并且由朱台子转移到半城镇东南角的唐庄村,师生待遇和以前一样,但增多了军事训练时间,增多了枪支配备。学校环境虽然比较安全,但生活条件仍很艰苦。有一个班住在唐庄东南角一个场屋里,那是一个泥坯小草房,草房的大地铺上,夏天铺着从老乡家借的破苇席,每条席子上睡4个人,一律并排头朝外睡,用自己的鞋子或找块土坯当枕头。这年7月的一天,大家正在午睡,忽然下起了暴雨,场屋的地势低,全班人都被泡在水里,幸运的是小屋没有被冲倒塌。洪泽湖地区的蚊子个头像小苍蝇那么大,而且很多,一觉醒来满脸满身都是被蚊子咬的红点,皮肤不好的学员满身都是疙瘩。蚊子还传染疾病,单是发疟疾,一倒就是一片。发高烧,时冷时热,又没有药治,滋味实在难受。教师和学员人人身上都生虱子、长疥疮。当地老乡说:“疥疮是一条龙,先从四指(手指、脚趾间)行,浑身上下行一遍,大腿根里扎老营。”由于生疥疮的地方奇痒难耐,直到抓出血来才止痒。不少学员因生疥疮而感染化脓,走路要叉开腿,否则一磨擦更痛。虽然条件很差,困难很多,但大家精神愉快,刻苦学习,心里都想着学好文化,早日上前线为国出力。

雪枫小学师生响应毛主席的“发展生产,保证供给”的号召,自己动手进行生产。主要活动有:种菜、种粮,在雪枫陵园西部,有一片新四军阵亡烈士墓地,墓地西边有一大片空地,就在那里种菜、种粮。卷烟,用自己制造的手工操作的卷烟机做烟卷,一次只能卷一根烟卷(能切成几根普通纸烟长短的烟卷)。制作道具,宣传用的胡琴、呱哒板儿等,都是自己找材料,自己制作。帮厨、挑水,轮流到厨房帮厨,为了改善吃水的质量(唐庄的塘水又脏又苦),往往跑三里路到雪枫墓地去抬水。年龄小的学员爱玩水,爱抓鱼摸虾,帮厨时男学员设法把女学员支到厨房,他们就去洪泽湖畔的沟沟叉叉里抓鱼摸虾,大家找个人少的地方,把衣服脱光跳到水里,堵上水沟两头,把水搅浑了,十多个人半天的功夫就能抓到二十来斤鱼。为了不违反纪律,还设了岗,见到有女的来了就喊:“有大鱼啦! ”水里的人就把身子全沉到水里,只露出头。有时还到芦苇丛中去捡野鸭蛋,因本地人不吃野鸭蛋,半天就能捡二十来斤。这样,既满足了玩水抓鱼摸虾的瘾,又改善了大家的生活。


雪枫战地服务团北上行军路线图

学员们既有紧张的学习,也有生活中的玩皮。1945年4月入学的小学员张源清,两个姐姐也都在雪枫小学学习。他得到校后的第一天,起床哨声响了,起床后找不到鞋子急得哭起来,原来是被比他高半头的邵同学藏起来了,站在一旁捂嘴笑,班长生气地对大声说:“你怎么这样对待小同学,快把鞋子还给他! ”第二天早饭时,二姐用自己津贴费请伙房给张源清煮了一个熟鸡蛋,他没舍得吃,回到住处坐到席子上拿着它玩。这时邵同学凑到他跟前问:“你拿的是什么?”他想到昨天起床时的事没好气地说:“没看见吗?鸡蛋!”邵同学却说:“不对!是鸭蛋!”他更火了:“鸡蛋,鸡蛋,就是鸡蛋! ”“鸭蛋,鸭蛋,就是鸭蛋! ”他们俩“鸡蛋”“鸭蛋”越说越快,邵同学乘他不注意,一下把鸡蛋打到席子上摔烂了,两人争相拉着去找校长。校长正在写东西,听到声音抬起头和蔼地问:“怎么回事?”邵同学刚想张口,校长说:“你先别说,让小同学说。”又扭头对他说:“参加革命了,不能再哭鼻子了,你先说说,是怎么回事?”他简单地把经过说了一遍。校长批评了邵同学,对他们说:“革命同志要像亲兄弟一样,团结互助,共同前进。相信你们以后会像亲兄弟。”后来,他们相处得很好,像亲兄弟一样互相帮助,共同成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雪枫小学于1945年9月奉命由唐庄转移到泗县城内东南角的一个大院子里,时有6个班,200名学员。1946年6月,学校奉命从泗县城向苏北淮阴撤退,并正式改称雪枫战地服务团,参加解放战争。1947年6月,雪枫战地服务团与华北干部子弟学校合并,改名为雪枫干部子弟学校。1949年上半年,在校长汪达之等带领下到达淮阴。1949年10月,迁到南京。期间,跋涉5000多里北上南下,先后有132名学员参加了解放军和新解放区开辟工作。全国解放后,一些学员转入高等学校深造,大部分学员投身各条战线,成为各个不同岗位的领导干部和专业人员,为党和人民作出了贡献。


江苏省无锡五爱小学(图源网络)

1950年3月,雪枫干部子弟学校改称华东干部子弟学校。1954年,华东干部子弟学校和无锡市干部子女学校、苏南干部子女班合并为无锡市五爱小学。五爱小学现为“江苏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和“江苏省文明单位”,多次获评江苏省或无锡市“教学成果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