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学术圈有点乱,先是协和董某莹本科期间的传奇经历,随后各大医院又被曝出男性患子宫肌瘤的离谱论文,一次次刷新着大众对学术领域的认知下限,也让人逐渐习惯在学术新闻里寻找“惊喜”。
本以为这两个例子已经够狠了,可当重庆大学本科生刘某乔发表14篇SCI论文的消息传来,笔者还是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近日,一篇关于重庆大学大四学生刘某乔获得国家奖学金的推文在网上疯传。
或许你会疑惑:全国上千万大学生,每年有超20万获得国家奖学金,这有什么稀奇的?而刘同学厉害的地方,怕是惊掉你的下巴。
根据推文中的介绍,刘同学是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2021级学生,获“微瑞杯”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西南赛区一等奖,发表SCI一区期刊论文5篇、SCI二区期刊论文9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
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什么是SCI。
SCI即“科学引文索引”,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收录全球高质量科技期刊,其论文被视为衡量科研成果质量和科研人员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 。
一区和二区是SCI其中的两个重要分区,其中一区是各学科领域内最顶尖的期刊,代表了该领域最高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发表难度极大;二区期刊也是高质量期刊,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学术价值,发表难度相对一区稍低。
在学术领域,SCI论文如同武林中的“九阴真经”、商界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建筑界的“鲁班奖”,如果能在SCI发表论文,基本上都是人中龙凤了。
通俗点说,如果一个大学生能发表两篇SCI一区,基本上就是985博士的水平了,而本科生能发14篇SCI,其中有五篇还是一区,属于极其罕见的高水平。同一篇推文里,另一位获得国家奖学金的博士,也才发了7篇SCI期刊论文,刘某乔妥妥的碾压。
然而,刘某乔现阶段取得的成绩,真的合理吗?
众所周知,本科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科研经验和时间都相对有限。而发表14篇SCI论文,意味着在科研选题、实验设计、数据处理、论文撰写等方面都具备极高的能力,还需要有充足的科研时间和资源支持,一个本科生是绝对做不到的。
不仅如此,刘某乔还有3项国家发明专利,其最早参与的发明专利申请于2016年,按照时间推算,刘同学当时还是年仅13岁的初一学生,如此惊人的科研产出,让人很难不产生怀疑。
按照这个线索,网友们顺藤摸瓜发现,刘同学14篇论文均非第一作者,大多数为第三、第四作者,且合作者中频繁出现其父刘某华及刘某龙等教授,引起网友们对其实际参与程度的质疑。
后来,有多位网友以及多家权威媒体证实,刘某华为重庆大学教授,同时也是研究生院副院长,刘某乔是刘某华的女儿,显然,刘某乔是典型的“学术二代”。
事情闹大之后,重庆大学终于顶不住压力,发布了一则声明,表示学校高度重视网络上反映的关于刘某乔的情况,已成立专项工作组进行核实,若发现有不当行为,将按有关规定处理。
其实,这件事背后存在的问题已经很明朗了。刘同学之所以那么厉害,说白了,就是有一个非常厉害的爸爸,在初中的时候,他老爸的发明专利就带上她的名字。
至于14篇SCI论文,虽然数量惊人,但实际上都是挂名的,刘同学都不是第一作者也不是通信作者,属于凑数的,当然也谈不上作假,毕竟只要这个项目只要你去帮过忙,有过一些实质贡献,加个名字也无可厚非。
另外,在两个月前重庆大学留学经验分享会上,刘某乔还被邀请作为分享人上台跟学弟学妹们分享经验。根据公众号内容,刘某乔托福成绩为97,GRE(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为322,分数并不是很高,但也绝不是泛泛之辈。
更值得一提的是,刘某乔已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犹他大学(冶金工程PhD,全奖)和哥伦比亚大学(化学工程Master)的录取通知!
在笔者看来,刘同学应该是个认真学习的优秀学生,但也仅此而已,毕竟这种学生每个学校都有,但你要说她是什么科研天才,那就太过了,都是老爸给她铺路。
这件事的舆论反响为什么那么大,说到底还是大家对学术资源不公平表达出不满。
“学二代”凭借家庭背景,往往能轻松获得更多的科研机会和资源,这无疑挤压了普通学生的发展空间,寒门学子想要崭露头角,难上加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