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人最爱的十大糕点,最后一种慈禧都上头”


东北饮食,融多族智慧,汇天地灵秀。

溯源而上,满族先民以渔猎为生,茹毛饮血之际,始创炖煮之法。

“食肉之会”以白煮肉为尊,席地而坐,持刀割食,谓“享神馂余”

此古风至今犹存于酸菜白肉之宴。

至清初,八旗入关,满汉饮食渐次交融,

光禄寺宴制“满主汉辅”,烧烤与饽饽登大雅之堂,终成“满汉全席”之滥觞。


迨至清末,闯关东浪潮汹涌,山东、河北移民携鲁菜技法北上,

满族酸菜、朝鲜族辣白菜、蒙古族奶茶相互激荡。

黑土地上,铁锅炖鱼、小鸡炖蘑菇、地三鲜等名菜应运而生,

既承鲁菜之鲜香,又添关外之醇厚

冬季苦寒,先民掘窖藏菜,渍酸菜以御冬,蒸粘豆包以储能,

其智慧若“仓庾积米,和水涝之,数十年不坏”,终成独特的窖藏文化。


东北民风豪爽,饮食亦显粗犷大气。

杀猪菜,年关之盛典。

宰豕取血,灌为血肠,与酸菜、白肉共炖于铁釜,

邻里齐聚,围炉大快朵颐,谓之“庖人献肉,十斤置盘,人能至十斤”

满族火锅更具深意,铜锅炭火,

上煮飞禽走兽,下煨山珍野菌,围坐而食间,

既有“驱寒暖意”,亦含“天地人和”之哲。

至于冷面解暑、打糕迎春,皆为多族文化交融之结晶。


粘豆包

是满族祖传的“冬日能量棒”,辽宁新宾一带至今保留着最传统的做法,

用靰鞡草熏蒸黄米面,包进捣碎的饭豆沙。

清朝就是萨满祭天的供品,红山文化遗址里挖出过同款陶鬲,

算得上是东北点心的活化石。蒸笼一掀,糯米香混着豆馅甜直往鼻子里钻,

咬开金黄外皮,红豆沙沙的颗粒感混着米面的粘糯

像把东北黑土地的实在都裹进了肚里。

老辈人冬月里囤上百十来个,冻在仓房跟砖头似的,

吃时往灶坑边一熥,配着酸菜白肉,噎得直拍胸脯也得夸句“得劲”!


雪衣豆沙

源自吉林的百年宫廷甜点,堪称东北饮食界的“白月光”。

相传乾隆年间御厨为太上皇特制,

用打发蛋清裹豆沙炸成云朵状,因形似棉桃、色如初雪得名

主料仅豆沙、蛋清、淀粉,却考校功夫,蛋清需打发至筷子直立不倒,

油温要精准控制在四五成热,才能炸出蓬松如雪衣的外壳。

咬开酥脆蛋白,细腻豆沙裹着白糖簌簌落下,

甜而不腻的暖意直抵心尖,像极了东北人外冷内热的性子。

2025年长春非遗大赛上,雪衣豆沙凭百年技艺斩获金奖。


槽子糕

这方金黄酥软的小圆饼,藏着关东大地的热乎气儿。

它用鲜鸡蛋、白糖、面粉混着香料,在槽型模具里烤出蜂窝状的绵密组织,

咬开是酥脆外皮裹着蓬松内心,蛋香混着焦糖味直往嗓子眼儿钻。

早年间闯关东的汉子揣它当干粮,如今屯子里婚丧嫁娶的炕桌上,

总少不了用草纸包着的槽子糕,配壶浓茶一嚼,满嘴都是岁月熬出的踏实劲儿。

这糕点来头可不小,乾隆爷早膳就爱来两块,慈禧老佛爷拿它当供品祭祖。

清廷御膳房的方子传到民间,愣是用最朴实的鸡蛋面粉,

烘出了“松而不散、软而不塌”的神奇口感。

别看它长得憨厚,里头可是清宫秘方打底,

《清稗类钞》都写着:“京人讳‘蛋’字,蛋糕曰槽糕”,可见这口吃的多金贵。


沙琪玛

其实它是满语“萨其马”的音译,原意是“切码”,把炸得金黄的面条码得整整齐齐。

这糕点可是满族人的心头宝,早年间是清朝关外三陵祭祀的供品

后来跟着八旗军南征北战,成了行军打仗的干粮。要说最传奇的故事,还得是努尔哈赤征战时,

吃了萨其马将军媳妇做的点心,一尝就竖大拇指,

直接拿将军名字给点心赐了名,这才有了“萨其马”的大名。

东北人爱沙琪玛,爱的是它那股子实在劲儿。咬一口,米黄的面条在嘴里化开,

甜滋滋的糖香混着蛋香,配着热茶能唠一下午嗑。

老辈人说,这糕点实诚,扛饿又顶饱,冬天揣两块在兜里,寒风里走道都带劲。


老鼎丰川酥月饼

哈尔滨百年老字号“中华老字号”的拳头产品,起源于乾隆二下江南时亲题的御赐招牌。

这月饼的灵魂在“川酥”工艺,饼皮里裹着十几层油酥,像千层酥饼般酥软。

掰开时能听见“咔嚓”细响,馅料是五仁配玫瑰桂花,甜咸交织得恰到好处。

老哈尔滨人讲究把月饼放两三天,等提浆皮回软,

咬下去既有曲奇的酥脆,又有老式糕点的绵密,配壶茉莉茶能唠一下午嗑。


炉果

东北人心里抹不去的童年滋味。

这小点心金灿灿的,咬一口“咔嚓”响,又酥又脆,甜味刚好不齁人。

早年间物资紧巴,东北人家常拿它当零嘴,用炉子烤出来的,所以叫炉果。

现在做法更简单了,平底锅也能烙,撒把芝麻更香。

老式炉果就靠鸡蛋、面粉、小苏打这些家常材料,

烤得蓬松酥脆,配茶吃最对味,暖乎乎的甜香能勾起好多回忆。


凉糕

这小吃在牡丹江街头随处可见,咬开糯叽叽的江米皮,

花生碎混着玫瑰香直往鼻尖窜,甜而不齁的滋味,

像把整个夏天的清凉都裹进了舌尖。

老辈人做糕讲究,得用黄米江米配酸浆发酵,拿木勺顺着一个方向搅足四十分钟

搅得胳膊发酸也要让米粒上劲,这样做出的凉糕才弹牙。

哈尔滨道里菜市场的雪颜坊把传统玩出花,巧克力馅凉糕裹着可可香,红豆沙馅的拉丝能扯老长,

糯米皮子冰镇后透心凉,咬一口暑气全消。


苏叶糕

辽宁丹东一带满族人传承百年的心头好,这小点心用苏子叶裹着糯米团子蒸熟,

咬一口,苏子叶的草木香混着红豆沙的绵密在嘴里化开,

黏糊糊的糯米皮子还带着点嚼劲。

老辈人讲究用伏天里刚冒尖的白苏子叶,说这时候的叶子最嫩,包出来的糕自带一股子山野清气。

当年八旗兵出征,军粮里就揣着用苏子叶包的干粮,耐存放还顶饱。

后来进了关,满汉百姓都爱这口,辽东人夏天蒸苏叶糕跟过年包饺子似的热闹。

现在去丹东农贸市场,还能瞅见大妈们守着蒸笼现卖,

油亮的苏子叶裹着紫薯馅、肉松馅,年轻人排着队等刚出锅的热乎气。


光头饼

是东北,尤其是哈尔滨的灵魂糕点。

它形似馒头却带着面包的松软,表皮焦香,内里绵密筋道,嚼着有淡淡奶香

像咬住了东北黑土地的实在劲儿。

这饼子最早是明朝和尚发明的,

为了修行方便烤得又薄又脆,后来流传到民间,成了东北人餐桌上的常客。

老肥发面、自然醒发,不加乱七八糟的料,

就靠面香和火候撑场面。它不光是零食,更是东北人的情结,

咬一口,像回到了炕头热乎的童年,连糖霜都透着豪爽。


长白糕

这糕点从辽吉黑到内蒙古东部都常见,用料实在得像东北人的性格,

蛋黄、砂糖、低筋粉,不加泡打粉和蛋糕油,全靠老师傅的手劲儿把面糊打发得蓬松。

刚出炉时外皮酥脆,内芯绵软得像咬了一口云,

甜度卡得精准,配着热茶吃,寒冬里都能暖到心窝子。传说这糕点的名字和长白山有关。

古时候东北人祭山神,用粳米磨粉蒸成洁白松弹的糕,堆得像雪山似的供在祭坛上。

后来这手艺流传到民间,成了节庆必备。

老式做法依然最勾人,撒在表面的砂糖粒咯吱响,鸡蛋香混着米香,

吃一口就想起小时候趴在灶台边等糕点出锅的馋劲儿。


哎妈呀,唠了这老些哈喇子都淌成河了!

咱东北这吃食啊,就像老雪配烧烤——越咂摸越有味儿!

铁子们要是来东北,记得到早市儿逮个花棉袄大妈,

她准能给你指条道:"老妹儿,前头那旮沓酸菜缸冒泡的院子,锅包肉能给你香一跟头!"

咋样?

走,上炕整盘粘豆包,咱就着大碴子粥,唠它个三天三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