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品诗,看电影

悟人生

我是威评书影史



01

《湖堤晓行》

明·李昱

宿云如墨绕湖堤,黄柳青蒲咫尺迷。

行到画桥天忽醒,谁家茅屋一声鸡。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镇化的加剧,人们为了生活,求学,工作等,离开了家乡,到城市中打拼等等诸多因素,使得人们离大自然越来越远。

所以,一到节假日或者周末,人们都喜欢各种诗与远方之旅。或是到公园、郊外、风景区等接触大自然,享受大自然带来的那一份恬静和愉悦。

清晨的露珠还挂在草叶上,城市公园里已有了晨跑者的身影。他们踩着湿润的步道,贪婪地呼吸着混合青草香的空气,仿佛要把工作日积攒的浊气全部置换。

周末的植物园里,年轻父母带着孩子蹲在观察区,孩子们第一次用放大镜看清蚂蚁搬运食物的路线,惊喜的叫声惊飞了树梢的麻雀。
在近郊的农场,上班族们挽起西装裤腿体验插秧,指尖陷入温软的泥土时,许多人突然想起童年外婆家的稻田。有人发现,当手掌真正触摸到粗糙的树皮,比在手机里刷到一百张森林壁纸更能缓解眼睛的酸胀。

黄昏的湿地公园,退休教师老周架着望远镜记录候鸟迁徙,笔记本上还画着歪歪扭扭的羽毛速写。

这些看似平常的接触,正在重构现代人与自然的连接方式。咖啡馆的露台上,白领们讨论的不再只是KPI,还有周末新发现的观星地点。

城市绿化带里,志愿者种植的蜜源植物吸引来的不只是蝴蝶,还有拿着图鉴小心翼翼辨认的上班族。当地铁广告牌开始推广"无痕山林"准则,当孩子的生日礼物变成昆虫旅馆DIY套装,这种回归不是简单的怀旧,而是一场关于生活本质的温柔革新。



02

这样看来,古人比现代人要好多了。明朝诗人李昱,在晨起走在湖边上,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湖堤晓行》,表达了对于亲近自然带来的那一份愉悦心情。给人们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图画模样。

浓重如墨的夜云环绕湖畔,黄柳与青蒲在微光中若隐若现,使人仿佛迷失于这咫尺美景之中。当行至画桥处,天色忽而明朗,仿佛从水墨梦境中骤然惊醒。远处茅檐下传来一声鸡鸣,清越地划破晨雾,在湖面上荡开层层涟漪。唤醒了清晨的湖畔世界。

这首诗充满诗意地展现了晨起行走的惊喜与宁静,赋予读者一种超脱世俗、接近自然的仙人体验。

这声啼鸣似带着露水的清润,将方才朦胧的堤岸景致点染得鲜活起来——黄柳枝条上凝结的夜露簌簌坠落,青蒲丛中惊起的水鸟掠过水面,翅尖拖曳出细碎的银光。
诗人驻足桥头,见薄雾中茅屋轮廓渐显,炊烟与朝云缠绵升起。那声鸡鸣竟似无形的画笔,在天地间勾勒出生活的温度:或许是农妇正推开柴扉抖落围裙上的谷糠,或许是老翁倚着篱笆查看新栽的菜畦。此刻的湖堤不再仅是墨色晕染的画卷,更在鸡鸣犬吠间显露出人间烟火的质地。
这神来之笔的"一声鸡",恰似琵琶曲终时的那记泛音,余韵里藏着比全景描绘更丰富的故事。

诗人以声音为钥匙,轻轻转开了黎明时分的生机之门,让读者从"咫尺迷"的审美距离中,蓦然踏进带着柴火气息的现实世界。



03

李昱,生于明朝前中期的官宦之家,曾祖父李宗逸。祖父李实,曾任赠通判。父亲李素,曾任同知。他也是进士出身。不过,在历史上也只是寥寥数字记载。在历史长河中,在浩瀚的诗海里,他也只能算是一个少为人知的诗人。

他的诗作如同秋日里的一片落叶,悄然飘落在时光的长河中,鲜有人驻足观赏。然而,正是这些被岁月尘封的文字,隐约透露出一个文人内心的孤寂与执着。
他的诗风清丽婉约,常以自然景物寄情。就像这首《湖堤晓行》,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也暗含对仕途浮沉的淡然。这种超脱的气质,或许正是他未能显达于官场的原因。

明代早中期的官场风云变幻,讲究的是圆滑世故,而李昱骨子里的文人清高,注定让他与权力中心渐行渐远。
李昱的一生,恰似他笔下那盏将残的油灯,虽不明亮,却始终保持着文人的气节。他的诗作或许未能惊动当世,但那份不随波逐流的坚持,却在历史的长廊中留下了淡淡的墨香。

当拂去时间的尘埃,这些质朴的诗句依然能触动现代人心中最柔软的部分,让人们到在功名利禄之外,一个明代文人最本真的模样。



04

李昱这首《湖堤晓行》晨行诗,拥抱自然,人生尤其需要这样的体验。

清晨的湖堤上,薄雾如纱,露珠在草叶间闪烁。李昱笔下的这份静谧,不正是现代人日渐稀缺的生命体验吗?总在钢筋森林里追逐时间,却忘了停下脚步,让灵魂在晨光中晾晒。

古人"掬水月在手"的雅趣,实则是与天地对话的智慧。当鞋底沾上带露的野草,当耳畔掠过带着水腥气的晨风,那些被电子屏幕钝化的感官会突然苏醒。

柳宗元在《晨诣超师院读禅经》中写道:"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这种无需言传的体悟,唯有在晨光熹微时与自然独处才能获得。

当代神经科学研究发现,清晨的自然光照能重置人体生物钟,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与多巴胺在此刻达成微妙平衡。这或许解释了为何苏轼在《赤壁赋》里特别强调"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的疗愈力量。

当模仿古人"步屧寻幽"时,实际上正在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身心疗愈。

湖面跃起的银鱼划破晨雾,恰似生命本真的突然显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悠然,王维"行到水穷处"的旷达,都在提醒人们,真正的清醒不来自闹钟,而是来自天地间最原始的晨光洗礼。

此刻的湖堤如同时空驿站,让匆忙的现代人得以暂歇,在露水未晞时重拾"万物静观皆自得"的古老智慧。

-作者-

威评书影史,自评自说自开怀,更多诗评、书评、影评,给您不一样的感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