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雅屯的村名藏着山坳与妇女的故事。 这座藏在隆安县山沟里的小村竟有12个姓氏混居。
功德碑上密密麻麻刻着苏梁陈农罗等不同姓氏。 单姓村在广西山区本是常态。 陇雅屯却像被历史强行塞进了各族群。
乾隆年间的石碑显示最初只有苏罗两姓。
逃壮丁的难民撑起了姓氏多样性。 民国时期都安大新天等的贫民为躲兵役迁入。
集体经济时代又调入都结等地的帮扶劳力。 扶贫搬迁让山坳人家在此安家。 30年前政府把散居农户集中到陇雅屯。
60多户500人的规模在山村堪称奇迹。 多姓混居反而杜绝了近亲通婚。
同学娶本屯姑娘曾让人惊讶。 十几个姓氏构成天然婚配屏障。 断流的陇雅河见证着气候变迁。
去年11月至今没下过透雨。
连清代老桥都晒得开裂。 台球桌出现在村口小卖部。 这项"贵族运动"在这里人人可玩。
山民的娱乐方式比想象中丰富。 庙宇重修暴露了康熙年间的定居史。
金碧辉煌的新庙压着三百年前地基。 香火钱记录着十二姓的和睦共处。 8公里山路曾是孩子上学噩梦。
如今教学点保留到四年级。 高年级全部集中到镇里寄宿。 多姓村反而比单姓村更团结。
没有宗族械斗的历史包袱。 扶贫搬迁户都分到了平整田地。
这座桥龄50年的石拱桥没有名字。
村民提议就叫它"十二姓桥"。 桥下干涸的河床长满野草。
陇雅屯的谜题在于:为何能兼容如此多外来者?
或许答案藏在康熙年间那位无名妇女的胸怀里。 山坳里的包容比平原更辽阔。 功德碑显示苏姓捐资最多。
但没人敢说自己是"原住民"。 每个姓氏都带着迁徙的伤痕。
扶贫档案记载着1989年那次大搬迁。 23户分散人家搬进陇雅屯。
政府给每户发了铁锅和锄头。 早春的旱情让村民忧心忡忡。 水库见底比往年提前两个月。
玉米种子还压在箱底不敢播。 庙会日十二姓轮流当值年首事。 去年梁家操办,今年该轮到陈家。
流水席上的扣肉做法却出奇统一。 小学撤并后出现新的烦恼。 每周往返镇上的摩托车队要烧30元油钱。
有家长开始怀念屯里的教学点。 这座打破传统的山村值得深思。 当单姓村还在为坟地打架时。
陇雅人早已学会共享山神庙的香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