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的一天,远在瑞典出使任务的耿飚接到了一通电话:“国内有重要事情,麻烦您迅速回来一趟。”此时的耿飚立马面露紧张之色,他知道“那边”等不到自己工作结束就催促回去,那就是一刻也不能等。于是,他立马联系回国的航班,马不停蹄的赶回去。

下飞机后,耿飚被带到西花厅,看周总理的表情,显然已等候多时,见到耿飚总理叫他先坐,然后直开话题:“巴基斯坦这个国家,你听说了没?”耿飚点头道:“算是我们的邻国了,挨着新疆省好多个县城呢,就是3月末宣布主权的。”



自新中国成立后,国际事务和国内事务是相当繁忙,既要抓发展又要和别国搞好关系,而耿飚就是当时中国著名的“将军大使”。

在外交方面,他求真务实,每次对上级交代下来的外交事务都处理得妥妥当当,所以也深得周总理和主席的信任。这次,耿飚又被委以重任,前往巴基斯坦任职做“驻巴大使”,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6年后,耿飚居然提议将属于中国的领土坎巨提划归巴基斯坦!这到底是为何呢?



实际上,一开始巴基斯坦还只是西方阵营的一个小盟国,许是因为地理位置上比较近,所以中国成立后巴基斯坦就和中国建立了联系,但关系也说不上有多好。直到1956年3月23日,巴基斯坦成立了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这也就意味着从此以后他们就是独立的一个国家了。

作为邻国,之前又建立了联系,那人家成立了共和国肯定要伸出“友谊之手”,送上祝贺,顺便把关系搞好。此时的另一边,巴基斯坦为了举办成立日的庆祝典礼,也在忙着各种事务。但是在邀请盟国来参加这场庆典的问题上,他们并不是全部邀请,而是只邀请和自己友好的国家参加。而中国的参与,还是巴基斯坦亲自“登门邀请”的。



对于巴基斯坦的重视,中方看在眼里。所以派了贺龙大将军前往。但是“驻巴大使”也不可或缺,可找谁合适呢?这可是个难题。最终经过思虑和商议,耿飚就成了最合适的人选,一来他有经验有能力,二来他去大家都放心。当然,时间紧迫,所以周总理“火急火燎”的让他回国。

当时,贺龙得知耿飚是“驻巴大使”后,就建议他们一同前往,但耿飚拒绝了,他告诉贺龙:“我倒是想和你一同前往,不过这事儿还是我先去递交国书,等到典礼当日,我再以大使的身份陪同你参加较好。”



最终的情况也如耿飚计划的那样,但是到了巴基斯坦后,耿飚却没见到巴基斯坦的总统米尔扎,接待他的只是巴方的外交部官员。耿飚也不生气,并表示理解,巴方正在筹备典礼,并不是有意冷落自己。

原本,耿飚以为自己会在典礼结束以后才能和扎米尔见面,但没想到仅过了几天,扎米尔就和耿飚见面了,耿飚手中的国书甚至还没有递到扎米尔的手上。见面后,一切都进行得很顺利,并且经过简单的交谈,耿飚就以“驻巴大使”的身份正式在巴基斯坦任职了。

作为刚成立的国家,巴基斯坦百废待兴,在发展的道路上也是困难重重。仅是成立的第二年,他们就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土地收成骤减,甚至威胁到了人民的生存。关键时刻,巴基斯坦不得不向其他国家寻求帮助,而驻在巴方的耿飚也被找到。



彼时不比如今,还没有“杂交水稻”,所以中国的粮食也并不多,加之中国人口很多,所以我们自己也是不够吃的。但困难面前肯定是要帮忙的,于是耿飚建议:“我们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这样吧,我们以正常价格卖一部分给你们,然后再捐一部分。”

对于这种建议,巴方也很是赞同。于是,中国卖了6万吨大米给巴方,捐赠的有4千吨。并且在捐赠的粮食袋子上,中国只印上了两个字“中国”,相比其他国家印上的“某某国援助”,中国这样的行为深深感动了巴基斯坦。

后来,巴基斯坦领导人亲自向耿飚表示感谢,耿飚按照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教导,真诚的说:“目前中国的力量有限,往后有需要能帮的也定义不容辞。互帮互助才能共同发展,往后也希望你们能在中国需要时伸出援手。”



整个任职期间,对于毛主席和周总理交代的任务,耿飚没有丝毫懈怠,几年时间里,中巴的友好关系建立顺利,并彻底打通了中国和巴西的货运和人员往来路线。

另外,任职期间,耿飚发现:巴基斯坦境内居然有块土地是属于中国的,这块土地就是坎巨提。这是怎么回事呢?耿飚立马翻阅资料,这才了解到坎巨提早在古代就是我国的藩属国,尽管它的周围领地都不属于中国,但它对中国一直以来都死心塌地的,清朝覆灭后,它也并入了中国。

地理位置上,坎巨提位于帕米尔高原西南部,在喀喇昆仑的一个峡谷之中,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向南就是巴基斯坦,向西北方就是阿富汗,东方和东北方则朝向中国,可谓四通八达,是一块重要领地。



可对于这样一块“飞地”,毕竟离国内太远了,要想过去,还必须得从别人的领空“飞过去”,管理起来也实在困难。于是耿飚向中央提议:将“飞地”坎巨提划归巴基斯坦。听到这儿,大家先别急,耿飚也并非将国土白白送人。

1963年,在《中巴关于中国新疆和由巴实际控制其防务的各个地区相接壤的边界的协定》上,明确表示:坎巨提1490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将喀喇昆仑走廊的5800平方公里土地划分给中国。

这一协定,中巴双方都很满意,是真正意义上的各取所需,友好互助。而这块土地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外友好外交的象征。

参考文献:

2020年11月1日 来源,中新网 耿飚:敢讲真话的“将军大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