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3月18日,北京的天空阴沉沉的,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发生一起诈骗案

有人竟然假冒周总理的名义,从银行骗走了二十万元现金,而这笔巨款的庞大,相当于当时五千名工人全年工资总和。

当时正是国家经济困难时期,这笔钱更是意义重大究竟是谁如此胆大妄为?

在政府保密系统下,在严密银行系统中,他又是如何得逞的,最终在侦查组的努力下,案件是通过什么线索最终侦破?

如果您也想知道的,欢迎先点个关注。


1960年,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当时国家艰难,各地粮食短缺,人民生活困苦,周总理为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当真是殚精竭虑。

然而在这关键时刻,却有人冒充周总理的名义,竟然伪造文件,从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骗走了二十万元现金。

这起案件在当时引起极大震动,不仅因为金额巨大,更因为这种公然冒充国家领导人名义的诈骗行为,是对国家权威的严重挑衅。

1960年3月24日清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行长回到办公室,得知一笔二十万金额的拨款,竟然是周总理特批的。

他感到有些奇怪,便打电话到周总理办公室,确认一下这笔款项用途,谁也没想到,这一问却问出一个惊天大案。


总理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表示,周总理从未下达过拨款指示那么是谁冒充周总理呢?

那是否意味着,银行被骗了,那二十万元现金落入诈骗犯的手中这到底是谁干的?

周总理得知此事后,一时震怒不已,立即指示公安部限期破案,务必将诈骗犯绳之以法,而公安部迅速成立专案组,开始全力追查此案。

专案组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毕竟要在短时间内,从茫茫人海中,找到这个胆大包天的诈骗犯,那谈何容易呢?

专案组首先侦查,案发当天发生了什么事,涉及到了哪些人员,是否有线索留下呢?

原来当天是五天前,一个男子匆匆走进了银行总行来到了秘书办公室


他自称是国务院工作人员,并且递过了一个大信封,声称是周总理批示的紧急文件。

这种特制信封特色明显,需经三道手续才能从国务院机要室取出,边缘处有锯齿形裁切痕迹,绝对很难被造假。

工作人员一看,信封上写着中国国务院一时间便没有起疑心,便按照审核程序将文件送到了行长秘书手中。

秘书收到后打开信封,发现里面是一份看似正式的文件,内容是关于拨款修缮重要建筑的用途,还有相关情况。

更重要的是,文件上赫然写着周总理的签名,还附有详细的批示内容,要求银行立即拨款二十万元。

这笔钱要非常急,要求在当天晚上七点前送到民族饭店,交给一个叫赵全一的人。


工作人员查阅后,对文件真实性深信不疑,毕竟周总理的签名很真,看起来毫无破绽,而且文件的内容没问题,符合当时国家的政策导向。

况且时间紧迫,工作人员没有过多犹豫,便按照文件要求,迅速准备好二十万元现金。

但是金额较大,银行的几位行长和副行长都不在,只有王副行长主持日常事务,所以只好立刻上报,请求批准。

王副行长看到文件后,当时在紧急时间催促下,也没有来得及发现问题,便批准了这笔巨大款项的拨付申请。

不过当时国家正经历经济困难,银行金库多数时候空空如也但面对这笔紧急拨款令六家分行合力才凑齐二十万现金。


当装满钞票的麻袋运抵民族饭店时,工作人员询问前台,他记得那个叫赵全一的干部。

他身穿深蓝中山装,裹着单薄的身子,窄长脸显得苍白,左手小指上留着不自然的弯曲,那是长期伏案写作留下的职业印记。

核实过收据后,工作人员将现金交给赵全一,本以为完成任务,谁知对方却是诈骗犯。

直到这一刻,周总理知晓并下令后,专案组拿到银行提供的文件,进行了仔细的鉴定。

那么这些文件真的没问题吗?里面是否隐藏着破案线索呢?


经过专家的分析,发现文件上的笔迹是假的,虽然模仿得非常逼真,但仍然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

同时装文件的信封是真的,但却是国务院用过的旧信封,上面的公章看起来避震,其实是用水彩笔画上去的。

这些细节表明,诈骗犯虽然手段狡猾,但仍然留下了破绽可诈骗犯到底会是谁呢?

专案组分析后意识到,这个诈骗犯可能是内部人员,很可能曾经在政府部门工作过,或者对政府部门的办事流程非常熟悉。

更令人胆寒的是,诈骗犯对国务院公文流程了如指掌,他知道真正的总理批示,需经秘书局编号登记。


伪造文件不仅完美复刻全套手续,甚至在信的急件二字下方,诈骗犯显得非常精心,模仿了机要员特有的三点式折角标记。

于是他们确定调查重点,就是放在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上,可盘查所有相关人员后,却没有一点收获。

既然没有头绪,专案组便重新回到那封信上,再次进行核对分析,终于发现了端倪。

信封是国务院在1959年6月制造的,而且使用范围非常有限,只有少数几个部门才有,这进一步缩小嫌疑人的范围。

可是怎么直接锁定部门呢?就在专案组一筹莫展之际,一个关键的线索浮出了水面。

那一张伪造公文纸,在灯光下显现出特殊暗纹,这是外贸部特供纸张的防伪标记,每页纸右下角都嵌着肉眼难辨的批次编号。


当专案组带着紫外灯,突击检查外贸部档案室时,值班员老周猛然想起,有一个人当天曾经请假,理由是陪母亲就医。

这个人名叫王倬那么他会是诈骗犯吗?

专案组立即对他进行了调查,发现在这个人的档案中,曾经有过一段不光彩的历史。

专案组在调查中发现,案发那天的下午,王倬却是请假要带母亲去医院看病,但经过公安查证,医院并没有王倬母亲的就诊记录。

此外,在诈骗案发生后,当同事在办公室讨论这事,有人开玩笑地指出王倬与诈骗犯的特征有些相似,这让他感到讽刺并生气了。

更让人奇怪的是,王倬平时写的一手好字,但在那天之后,他却很少动笔,要么就是故意写得歪歪扭扭,声称是因为手臂扭伤了。


这个细节引起专案组的注意,他们意识到,王倬很可能就是这起诈骗案的幕后黑手。

这些行为反常,专案组立刻派人行动,果然不出所料,王倬当时已预料到东窗事发。

他竟然在侦查组到来前,想要放火烧钱毁灭证据,也想烧毁所有伪造文件,但都被检查组成功阻止。

在侦查组的努力下,成功逮捕了王倬并连夜审讯,终于摸清楚了这个人的所有过去。

1924年,王倬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县的普通家庭,二十四岁从东北大学经济系毕业,新中国成立后加入了南下工作团。

他出身于小资产阶级家庭,一直过着相对优渥的生活,即使在新中国成立因为家境有所落魄,但仍然比普通人强很多。

他凭借自己的学识和能力,后来调到了外贸部出口局,然而他并不满足于那点死工资,总想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更多财富。


1950年,王倬曾经和同乡伪造路条赚钱,而那个同乡当时化名为赵全一,那么这是巧合吗?

调任外贸部后,他掌管着全国出口计划报表,办公室紧邻机要档案室,窗台上永远摆着瓶用秃的英雄钢笔。

根据同事回忆,王倬常对着周总理等领导的签名文件,经常临摹至深夜,美其名曰学习领导书法。

当侦查员在他的家中,搜出未烧尽的公文纸残片时,拼凑出的字与收据笔迹完全一致。

经过仔细比对,专案组确认文件的字迹,就是出自王倬之手,而王倬的防线也因此崩溃,很快交代全部犯罪事实。

原来当年犯事后,他并没有吸取教训,反而因为贪婪,再次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他利用在外贸部工作的便利,偷出了旧信封和稿纸,还找来几份周总理签过名的文件,对着签名模仿了好长时间。

他的模仿能力很强,没过几天就达到了以假乱真的效果于是伪造了相关文件

他先是扮作国务院工作人员,骗银行进行筹款,随后又换了一套装束,化名为以前同乡赵全一,跑到了民族饭店,等着银行把钱送到自己手中。

本想干一票大的,没想到终究是难逃法网他的犯罪行为最终还是被揭穿了。

1960年7月28日,王倬被判处死刑,为自己的贪婪,付出沉重的代价。

这起案件催生了我国首套公文防伪标准:国务院自此启用含有暗码的特种纸张,所有信封实行一出一销管理制度,甚至文件骑缝章改用特制印油。

这起震惊全国的诈骗案,最终在专案组努力下得以告破,其展示公安人员的智慧和勇气,也提醒了人们时刻要保持警惕,不要被贪婪蒙蔽了双眼。

听到这儿,您有何感想,欢迎关注留言评论。


参考资料:

【1】文汇网.《骗子假冒周总理取得中国人民银行20万现金,档案科人员如何协助公安三天内锁定嫌犯》.2021-03-25

【2】人民资讯.《他伪造周总理签名,骗取两麻袋现金20万,最后竟然点火烧钱》.2021-12-04

【3】大河网.《王倬冒用周总理签字诈骗案始末》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